氣候變遷

環境部昨(25)日公布最新減碳成績單,據2024年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台灣2022年淨排放量年減4.07%,較基準年2005年減少1.77%,環境部表示,台灣經濟成長與碳排脫鉤,2022年經濟成長率2.6%,排碳卻能不增反減。不過雖2022年回到碳排降低的軌道,但距離2025年較基準年減碳10%、2030年較基準年減碳23%至25%的目標,仍有一大段距離。

明年7月起新建物申請容積獎勵,須同時取得能效認證,Q3起公有建物先行登錄

 內政部已宣示明年將提修法草案強制民間新建建築物減碳,並推動「綠建築+建築能效」同軌申請,明年7月起全台新建物申請綠建築容積獎勵時,也須取得建築能效認證。而針對既有建物,內政部也正研議減碳管制辦法。

 對於既有建物,政府也以公有既有建物優先帶動,並在第三季推出「BERSe既有建築能效登錄」系統,透過建物使用執照及連續24個月的電費單據計算使用碳排。...

碳交易政策將有重大轉變。據悉,環境部正研擬「總量管制」碳交易,未來與碳費雙軌並進,將參考歐盟「總量與交易」(Cap and Trade)作法,給予免費配額,碳權價格由市場機制決定,透過市場力量驅動減碳。

環境部長彭啟明21日就其上任政策做出三點宣示,分別是加速碳定價作業、改善空汙,以及精進環評審查。其中四接環評案將納學者專家審查、並預告光電也要納入環評等目標,強調,「環境部不是經濟部的環保署」,環評一定按照專業,堅守立場。

多家歐洲大型電力公司紛紛下修或重新評估開發 再生能源 的目標,原因是成本升高、電價降低。這預示能源轉型面臨困難。

新任閣揆卓榮泰於20日正式上任。面對能源議題,他指出,會持續穩定、安全供電,並繼續發展綠能,追求「非核家園是不可放棄目標」。

在業界期盼下,環境部終於預告碳費三子法的草案。此次草案的內容可概略歸納三大重點。首先,基於對歐盟標準的參考,草案內容包括對高碳洩漏風險行業的明確界定,尤其指出水泥和鋼鐵業。 台灣的產業結構與國際市場密切相連,若無適當政策保障,高額的碳費易使得這些產品在全球市場中喪失競爭力,進而加劇碳洩漏問題。 因此,從國際競爭的角度來看,環境部能在碳費制度上對於高碳洩漏風險產業設計配套措施,以接軌國際避免嚴重損及我國產業競爭力,值得我們給予正面的肯定。...

國家兩廳院3/7舉行「溫室氣體盤查結果公布暨三年減碳行動」記者會,公布完成 ISO14064-1:2018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通過SGS查證,成為全台首座獲SGS查證之劇場。兩廳院同時發布三年減碳計畫,為表演藝術產業永續營運寫下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