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瞭望台

大多數富裕國家經濟放緩,和中國經濟活動低於預期,重申IMF於4月發出的警告,當前全球經濟增長速度仍低於疫情爆發前20年平均3.8%的水平,中期前景已經減弱。

國防部公布偵獲共機103架次,為近期新高。正在訪美的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除表示關切,也於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發表演說,提出「3D戰略」並堅持中華民國主權獨立與自由民主制度;他並強調,九二共識不是一國兩制,而是基於憲法跟兩岸人民條例,他堅決反對一國兩制,也堅決反對台獨。

「2023國際地緣政治高峰論壇」今於台北香格里拉遠東飯店舉行,邀請到國內外外交、軍事學者專家共襄盛舉,針對美中關係,和台海情勢做討論。對於兩岸官方對話中斷多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名譽教授查爾斯・利浦森(Charles H. Lipson)認為,這在美國有時會被稱為「死胡同對話」,看起來雙邊都沒有意願溝通。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過去美國一直認為中國半導體設備與國際先進技術尚有差距,因此實行晶片法案,除禁止國內高階晶片出口,又和日荷等國達成協議,啟動全面對中出口半導體設備的管制。當時就有很多專家及晶片商警告,認為此舉雖可在短期內遏止中國,卻會加速中國開發先進晶片技術的時程。一旦中國自行研發成功,不需再仰賴美國時,美國及其同盟國的半導體產業將失去中國龐大的市場及商機。如今看來,這個警告可能已成事實,且速度超出預期。

今年下半年,大陸經濟復甦減速成全球市場討論焦點。若要達成官方今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可說時間緊、任務重,在此關鍵時刻,大陸當局這次對症下藥,調整持續多年的「國進民退」經濟方針,全力拉抬民營經濟,冀望民營企業能迎難而上,成為「穩增長」的救火隊。大陸提及民營經濟素有「56789」的特徵。即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第78屆聯合國大會9月5日將於紐約開議,台灣今年主打4大訴求,首要即是敦促聯合國修正對2758號決議的錯誤詮釋,凸顯中國不能代表台灣,以徹底解決台灣參與聯合國的問題。本月31日英國也呼應台灣需求,首度在官方文件上稱「台灣是獨立國家,國名是中華民國」,打破政治禁忌。

台北市長蔣萬安近期到上海參與雙城論壇,並與上海市長龔正會面。龔正說,「兩岸同胞同宗同源、血濃於水」,和平發展、交流合作是兩岸同胞共同心聲;蔣萬安則引述祖父、故總統蔣經國之言:「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表示要往前走,在現實中調整腳步,「務實面對發展,和平爭取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