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德國總理梅克爾今天敦促國內各邦,要加強遏止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感染率飆升,甚至暗示修法通令全國實施宵禁,以控制住第3波疫情。

東吳大學辜濓松先生紀念講座教授,台灣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許嘉棟,於《聯合報》撰文指出,中國大陸快速崛起,對美國的國際霸權地位漸成威脅,目前,令專家憂心,與全球經濟秩序密切相關,且影響可能也不小的,還有一個「金德柏格陷阱」(Kindleberger Trap)問題。

《日經》報導,在拜登政權倡導生産回歸政策的背景下,美國已開始為重振半導體産業而採取行動,大型廠商英特爾將投入約2萬億日元,在美國建設新工廠,同時涉足量産其他企業研發産品的代工業務。

企業間交易價格在經濟活動中相當於「中游」。這一價格的上漲趨勢越來越明顯。主要國家比2020年秋季上漲了1~4%。由於原油及金屬等資源漲價,化工産品和鋼材也隨之上漲。中國經濟恢復、全球運輸停滯、美國寒流也推高了行情。在需求從新冠病毒疫情中恢復的過程中,價格向消費者購買的最終産品轉嫁的壓力或將增大。

德國總理梅克爾今天表示,為了抑制境內第3波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封鎖管制實施日期將延至4月18日。她並呼籲民眾於復活節假期期間待在家中5天。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撰文指出,如果股市回調是由於經濟復甦和利率升勢都比預期的更為強勁,那就不太要緊——除了對投資者影響比較大以外。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19日投書華爾街日報(WSJ),表示當美國走出這場危機時,能夠更強、更好,但他也重申Fed將繼續使盡所有的政策工具,直到經濟完全復甦為止。美國里奇蒙聯邦準備銀行總裁巴金(Thomas Barkin)隨後也樂觀指出,因新冠疫情陷入衰退的美國經濟「即將」完全復甦,但部分疫情造成的經濟傷痕恐需要長時間才能治癒,可能在中長期內抑制成長前景。

在COVID-19威脅逐漸減弱,全球經濟復甦的預期聲中,世界各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正在謹慎地進行政策轉向,主要目的並不是針對收縮央行資產負債表、抑制通貨膨脹、拉升利率等最近被市場高度炒作的議題,而是一、避免房地產炒作;二、提高央行貨幣操作的彈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