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22日出席眾議院新冠病毒危機特別小組委員會作證,他在預先準備的書面證詞裡指出,隨著美國經濟持續從疫情中復甦、未來幾個月就業成長可望重拾動能,供給瓶頸化解後,暫時性通膨壓力應可獲得緩解。聯準會官員則在爭論量化寬鬆退場時機。

為強化全球供應鏈韌性,歐洲經貿辦事處、美國在台協會(AIT)、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與我國經濟部昨共同舉辦「科技產業全球供應鏈合作」線上論壇,邀請來自歐、美、日、台的產官學各界代表與專家,共商增強供應鏈效能方式。經長王美花表示,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擁有全球競爭力,具備良好的產業聚落及智慧財產權保護,而政府協助產業轉型升級時,同步協助廠商國際多元布局。

藍濤亞洲總裁兼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黃齊元於《聯合報》撰文指出,台灣把焦點放在本土化,而非國際化,政府努力打造國家隊,滿足國內市場,卻缺乏成為亞洲樞紐的願景。

編按:據《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和世界各地的物價都在上漲,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警告,可能會威脅到全球經濟。中國北京方面正在迅速採取行動,保護它的工廠和工作場所不受成本上升的影響。政府勸阻鋼鐵和煤炭生產商不要提價,並已發誓要調查並監管金融擴張、消費金融使用、虛擬貨幣過熱,市場哄抬價格和囤積居奇行為等,以平衡民生物價。

《日經》報導指出,有觀點開始擔憂源自中國的通貨膨脹。據悉,由於中國勞動力減少,「世界工廠」的工資上漲,將推高各國的物價。長期持續的低通膨時代有可能迎來轉捩點。

編按:《日經》記專訪亞洲開發銀行(ADB)行長淺川雅嗣,以歐美為中心,「新冠疫情後」的經濟正在進入視野。曾經是世界增長中心的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前景如何?

全世界過去幾個月來已面臨從半導體、汽車零件甚至到運動褲等各種產品短缺的窘境,然而,短期內可能還無法解決。專家認為,就連在最佳情況下,都無法在未來一年內解決供應鏈受限局面,供應鏈緊俏的風險會延續至2022年,增添通膨壓力,並且考驗聯準會(Fed)繼續支撐經濟的決心。

綜合媒體報導,專家警告,美國聯準會(Fed)上周意外暗示政策立場轉「鷹」,可能重創全球金融市場的「通貨再膨脹行情」,投資人應慎防市場大幅回檔,Fed轉鷹可能引發美股回檔10%至20%,新興股市前景也籠罩陰霾,銅價短期可能跌破每噸9,0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