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金融時報》專欄指出,美國為產業政策立《美國創新與競爭法》,作為一項重要槓桿加強了對聯邦資金支持產業這一手段的合法性認同,中美競爭會越發突出政府組織和控制產業發展這一要素的重要性。

《路透社》報導,中國央行意外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1,540億美元)。此舉提醒投資者,即使是大型經濟體也可能在新冠疫情持續之際偶爾需要提振一下。

編按:《工商社論》報導指出,ECB(歐洲央行)、Fed(美國聯準會)、BoJ(日本銀行)與SNB(瑞士央行),都以2%為通膨目標,台灣同樣是以CPI的2%做為通膨的警戒線,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國央行已陸續出現調整,我國央行該以什麼標準當作通膨新指標,拭目以待。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日預告降準,打開貨幣寬鬆的想像空間。市場分析認為受三原因推動,包括穩經濟、助企業抗通膨,以及對沖到期MLF(中期借貸便利),預估最快本周末就會宣布全面降準,降幅為0.5個百分點,釋放資金逾人民幣(下同)9,000億元。

歐洲央行(ECB)8日在決策會議宣布重大決策,將通膨目標從「低於但接近2%」,提高為「對稱性2%」,允許「一段過渡期間內」通膨率在2%上下一定區間內「溫和」波動,亦即容許通膨率暫時超過2%,避免過早緊縮,顯示ECB將在更長期間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以進一步支持經濟復甦。購買資產計畫及各項利率則維持不變。

《金融時報》報導,經合組織(OECD)的研究顯示,發達經濟體的就業人口較新冠疫情爆發前減少約2200萬人。該研究預計勞動力市場要到明年年底才會恢復。

中國總理李克強昨天稱要「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分析認為,未來中國貨幣政策可能維持一段時間的寬鬆,帶動利率進一步下調。

編按:綜合媒體報導,澳洲央行週二(6日)表示將開始放緩債券購買速度,這是發達國家在退出疫情刺激措施方面的最新行動;中國方面李克強預告降準,支持實體經濟應對大宗商品衝擊;台灣央行則對受衝擊的中小企業採「定向寬鬆」,國內貨幣政策則是維持「適度寬鬆」基調,以兼顧疫情與經濟發展。以下是全球主要央行撤出緊急刺激措施的進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