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針對核能議題,環境部長彭啓明昨(8)日表示,國際尚未有「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和核融合商轉使用,目前仍應大力發展綠能,但他也坦言,以目前能源路徑無法達到2050淨零目標。彭啓明接受網路節目《中午來開匯》專訪時表示,因應淨零碳排,去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指出,為達2050淨零,氫能、核能都是選項之一,但目前尚無SMR和小型核融合商轉,大力發展綠能仍是主要方向。
隨著人工智慧(AI)興起,矽谷科技巨擘不計成本地搶進AI領域,帶動大型資料中心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使電力需求幾乎在一夕之間激增。全世界許多地方都出現新增電力需求遠超過供給能力的現象,使AI業者必須苦等數年才能確保供電無虞,斷電及電價高漲的風險也隨之提高。
賴清德總統日前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由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擔任副召集人,他昨日說,每一項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方法都有優缺點, 這個委員會將以理性的態度來討論,並會考慮到社會接受度;至於「去碳燃氫」技術,至少要3、4年後才會被應用。
外界質疑部分光電案場對環境產生衝擊,然現行卻僅規定位於重要濕地的光電系統必須進入 環評 ,引發爭議。環境部今預告修正法規,增訂太陽光電位於國家公園、 野生動物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特定農業區之農業用地、公有造林地等環境敏感區位,及在山坡地設置裝置容量2萬瓩以上,或面積15公頃以上應實施環評。法規預告期60天,預計年底上路。
儘管2023年綠電自由市場規模略有成長,但綠電仍供不應求,且因成本或價格考量,仍未能滿足大部分企業的綠電需求,但隨著灰電的價格上漲、綠電彈性分配與融資保證機制推出,仍期待這些市場外部支持可協助企業找到具成本效益的脫碳方式。
根據經濟部盤點,至2030年綠電供給量達900億度,遠大於企業界需求量408億度。此外,經濟部主導離岸風電區塊開發3-2期選商結果預計6月出爐。
經濟部撤銷桃園市處分,讓SRF發電廠又可進駐桃園,在地民眾已準備連署發動抗爭。圖為抗議畫面。(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立方、可寧衛與立疆等3家經營固體再生燃料(SRF)發電業進駐觀音桃園科技工業園區一事,在今年初大選前後,出現不同轉折。去年底由於有觀音居民強烈反對SRF業者進駐桃科園區,經濟部3度發函收回對業者的推薦函,桃市府以此為由,...
台灣面臨能源短缺,已是不爭的事實,不僅已構成國內半導體業營運風險,全球晶片業也可能受到波及。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全球能源中心高級研究員 Joseph Webster 指出,台灣不僅面臨能源短缺,更面臨電力短缺。他告訴 CNBC:「台灣的電力短缺可能有礙全球半導體市場發展,供應出現干擾恐將波及全球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