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管控與貨幣政策

政府對公共事業價格管制,雖然可為主政者博得「體恤民瘼」的美譽,進而有利爭取選民的支持,但必將衍生政府須以稅收補貼事業單位的虧損,低價導致消費者浪費使用及補貼的實際負擔者與受益者並不一致等不良副作用,其得失值得商榷。

 

台灣在通膨未止,以及央行的貨幣緊縮應該趨嚴或從寬的爭論聲中,今年3月間接續出現數樁令國人關注、與物價相關的事件:一是中旬韓星團體在高雄演唱會門票因奇貨可居,導致搶票與黃牛猖獗亂象;二是缺蛋問題長期難解,蛋價欲漲又止;三是台電因不堪虧損,宣布自4月起對用電大戶調漲電價;四是央行在下旬決定再次調升政策利率半碼,以對抗通膨。

經濟學有句名言:「沒有供需失調問題,只有價格不對問題」;意即若讓價格機能充分運作,必定會讓商品與服務的供給與需求趨於相等,不會出現供不應求或供給過剩的失衡現象。經濟學教科書在討論價格機能時,也多會舉例說明,若定價基於各種理由而偏低,以致供不應求,必然導致搶購、浪費時間排隊購買、高價轉售,以及黃牛盛行等後果。韓星演唱會的主辦單位可能是估低了追星族的狂熱程度,也有可能為了避免高價門票引起各界批評,故將票價訂得偏低,以致引發上述諸多售票亂象。

至於缺蛋與電價調漲二問題的根源,皆與政府的物價管控有關。蛋價與電價攸關民生,政府為了避免引發民怨,對蛋價調漲時予關切、指導、監管,對電價以及自來水、油氣、公共運輸與教育醫療等跟民生密切相關的物品及服務(統稱「公共事業」)的價格,更是直接納入管制,不輕易令其調漲。

缺蛋現象固然與蛋雞短缺、禽流感與飼料成本上漲等供給面問題有關,但只要政府能維持市場的充分競爭與通路流暢,聽任價格機制自行運作,雖然價格短期上揚難免,缺蛋問題應該迅可解決。至於政府對公共事業價格之管制,雖然可為主政者博得「體恤民瘼」的美譽,進而有利其爭取選民的支持,但必將衍生政府須以稅收補貼事業單位的虧損,低價導致消費者浪費使用、不利節能減碳,以及補貼的實際負擔者(所有納稅人)與受益者並不一致等等不良副作用,其得失值得商榷。

進一步言,當造成生產成本上升或供給減少之供給面因素短期難解時,持續的價格管控必將導致民眾對缺貨(供不應求)埋怨日增;政府對公共事業的長期補貼,也會對政府財政形成壓力。兩項因素終將逼迫政府放寬管制,讓受管控的價格逐漸上調。近期蛋價與電價調漲,即是政府被迫調整其物價管控政策的事例。

全球通膨自2021年起漲,台灣在政府對民生物品進行查價、降低多項物資的進口關稅與貨物稅,並對不少公共事業的費率予以凍漲等措施,實際顯現出來的通膨率比他國為低,央行因此採取比他國溫和的貨幣緊縮措施。不少國人認為,既然政府的物價管控已短期「成功」地抑制了通膨,全民也因而承擔上述諸多不良副作用,央行應無必要仿照歐美央行,以嚴厲的緊縮措施抑制通膨,免得令台灣經濟再「雪上加霜」地付出景氣衰退的代價;因此認定央行的溫和緊縮難謂於理無據。然而,物價管控終須逐漸放寬,以致台灣的通膨,雖然短期在嚴重度上較緩和,但「歹戲拖棚」,期間將拖長,從而使民眾對通膨的預期心理難以消除。

近一、兩年來,包括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在內的一些經濟學者,強調通膨預期與實際通膨有彼此強化之作用,故主張央行應努力消除民眾的通膨預期心理。陳南光於3月初離任央行副總裁前的近一年期間,也多次為文或在演講中宣揚此一觀念。3月下旬央行總裁楊金龍在說明央行何以出乎市場預料,繼續升息半碼時,他的說法就是:「怕通膨預期心理根深蒂固,對物價控制不利。」顯見我國央行也意識到了政府物價管控的逐漸解除,對通膨預期心理確有不利影響,故不得不藉調升利率展現其抑制通膨的決心,進而緩和民眾對通膨的預期。

現齡70以上的國人或許仍有此記憶:當197374年來自供給面衝擊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來襲時,台灣與美國等國家相同,起初皆以強烈的物價管制措施因應通膨,在飽嚐了物資嚴重短缺與民怨沸騰之苦果後,方放棄管制。當第二次石油危機於197980年再次降臨時,物價管制即少再被採用,而多仰賴貨幣緊縮政策對抗通膨。

 


延伸閱讀

金融風暴還是前所未見的新常態?

相信許多金融界人士,不管口頭怎麼說,內心都感到世界金融風暴正在醞釀,而且隨時可能以黑天鵝之姿爆炸。疇在經濟曰報發表示看法;他談的是,「金融風暴」還只不過是一個安慰之詞;真正應該擔憂的是「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如果出現金融風暴,那不過只是典範轉移的前奏曲罷了,並不是像2008年「金融風暴」過去了就又恢復常態一樣。

范疇說有3點理由確定:

1. 舊典範新常態之間的決裂點一定落在貨幣系統和實体經濟之間的脫節之上。

2. 二戰以來,主導經濟的思維,在凱恩斯學派與奧地利學派之拉据,也即自政策取向與利益取尚的影響力反噬。

3. 世界處於主權國家体系,政府們不可能放棄對貨幣發行主權之掌控,在舊秩序難以為継,必須探索新常態,勢必不會去中心化,紛紛搶入CBDB之央行數位貨幣,雖屬虛擬貨帑,然基於區塊鏈技術,仍在本質上是絕対中心化。

換句話說,我們面臨的並不是一場風暴,而是一次金融史上的「新常態」。在世界製造力的鏈條上,台灣可以算是處於最前端,因此對任何風吹草動都非常敏感,但是在世界金融產業鏈條上,台灣可算是處於最末端,因此往往慢幾拍。因此,台灣的貨幣政策趨於過於保守,但當然這也不完全是壞事,慢,也是一種自保。台灣不能只對「金融風暴」作準備,而應在「新常態」方向上也盯緊形勢。

 

許嘉棟

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博士 現任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 曾任中央信託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財政部部長、中央銀行副總裁、中央經濟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

相關專欄

時值寒冬歲末,公益慈善團體籲請民眾踴躍捐輸,濟助生活陷入困境的鰥寡孤獨廢疾者,以及生活困頓家庭,俾讓他們也可過個好年之呼聲,不絕於耳。...
自由經濟學派大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曾說:「企業的唯一社會責任,是為股東創造最大的價值,即利潤。」...
國內的學者專家過去討論央行的匯率政策者多,關心貨幣政策者少。這主要是由於在進入21世紀之後的十多年期間,央行為了協助出口與經濟景氣,...
今年下半年,美國強勢升息來力抗通膨,各國不得不跟進。我國央行也跟進,共升息三次,雖然央行預估兩次調升存準率約可回收兩千四百億元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