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恆/首善台北與世界宜居的幾步之遙

根據國際諮詢公司Resonance Consultancy新近發布的「二○二四全球最佳城市」(World's Best Cities 2024),我們的首善地區大台北(包含新北)名列亞洲第六、世界第四十二,考量到台灣的歷史與幅員,這項成績確實肯定了大台北多年以來的苦心經營。

該報告以宜居度(Livibility)、可愛度(Lovability)與繁榮度(Prosperity)等三大維度、共廿四個面向來評選世界百萬人口以上的大都會。有趣的是,我們能從數百個國際城市中脫穎而出,還要歸功於美食與購物這兩大特色。

雖然我不是一個城市鑑賞家,但從這份名單上看來,我至少去過其中三分之二,還在一半的城市裡留下過生意足跡。做生意可不是觀光景點拍照打卡的走馬看花,而是需要實地了解人文商情的詳盡探訪,所以走過大半個地球之後,我相信我對一個城市的宜居度、可愛度與繁榮度的高低深淺應該也有些許的話語權。

我認為一個城市的偉大與否,除了都市更新、青創生態、催生扶貧等志存高遠的宏大議題,當然也有守望冷暖、柴米油鹽的生活瑣務。單從情感上說來,這座承載了吾人成長與立足的台北城,永遠是我心目中全球最佳城市的第一名,然而從客觀的角度看來,我們必須要承認咱們的大台北在諸多面向上還有程度不一的成長空間。

近來有此感慨,肇因于我覺得台北逐漸落入一種「大處著眼、小處失手」的詭異場景之中,原本城市之中雞犬相聞的人車擾嚷,屬於煙火人間的一種美好姿態,但台北市區的喧囂尖銳卻顯得有些面目猙獰。據悉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大概以音量五十五分貝左右作為住宅區戶外的參考值,目前台北公車在轉彎或路邊停靠時須啟動蜂鳴器並持續警示,該音量可能高達七十五至九十五分貝,雖然我家位於大廈中高層也有防噪窗戶,但某些夜晚清晨,還會不時被尖銳的蜂鳴驚醒,每每此時,我惱怒之餘也為那些住在中低樓層又沒能安裝氣密門窗的市民們寄予無限同情。

我理解公共交通的安全規範,也知道調整音量必須經過中央同意,然而,我們不是科技強島與智慧城市?難道相關單位不能研擬出一套更符合AI時代的道路守則,例如設計出日夜調節的智慧化程序,畢竟高峰和半夜的道路情況不能一概而論;更有甚者,疫情之後路上出現了不少改裝跑車與重機,在安靜的街道上呼嘯而過的時候,我有種彷彿又回到曾經飆車族猖獗的錯亂時代,對於一個世界級的宜居城市而言,這難道不也是應該被嚴加取締的另類汙染?

除了擾民的噪音,強調清淨家園的城市建設也有其治理盲區。例如,我家位於台北兩座老牌公園之間,一直都是鄰里家人休閒運動的好所在,然而,這兩年不知何故,突然黑蟲橫行、神出鬼沒,有人說是蚊蠅,有人說是鋏蠓。但無論是哪種蟲蟲危機,隨著炎夏將近,又有登革熱等各種疾病潛伏,公園治理不應該只看綠化比例與硬體設施,掌握一套生態友善的害蟲管控也是守護城市願景的核心能力之一。

我們都知道魔鬼藏在細節之中,一座城市的經營規畫又何嘗不是無數個細節所點化而成?不只是秀出響亮的口號或是絢麗的場域,而是在日常細節的優化裡,台北市才能真正超越歷史與腹地,成為一個一年比一年更加可愛與愈見繁華的宜居城市。

(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