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量不足 擬可繳納代金

《溫管法》修正草案增訂「新設廠需要增量抵換」規定,對此,環保署表示,將視當年度可交易狀況訂出目標,若交易量不足可繳納「碳權代金」來取代。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去年12月20日預告結束,針對草案增訂「新設廠需要增量抵換」規定,做不到年度抵減目標要受罰,工商團體認為有適法性且限制產業發展疑慮,要求應刪除。對此,環保署表示,將視當年度可交易狀況訂出目標,若交易量不足可繳納「碳權代金」來取代。

《溫管法》修正草案近期將送行政院審議,草案中將發電造成碳排放責任歸於用電單位,工商協進會認為不符公平原則,建議可明訂用電單位在減碳的「部分」責任而非「全部」責任。

徵收碳費上,工總指出,若只由290家排碳大戶負擔,無助國家溫室氣體減排,分階段納入徵收對象,更會造成不同產業或同產業間業者不公平競爭,建議徵收對象不分階段,擴及所有事業與民生,唯有全國系統化減碳,碳中和目標才可能逐步達成。

值得注意的是,修正草案增訂「新設廠需要增量抵換」規定且有罰則,若未依年度達到相關排放抵減目標就會受罰,對企業新開發設廠影響甚鉅,工商團體反應激烈,認有適法性疑慮。

工商團體擔憂國內減碳交易市場可供買賣碳權不足,因此受罰,主因國際上無其他國家有先例,若取得碳權才能抵換,以國內目前環境,減量額度不足,且政府並未開放可取得國際額度抵換,若要求新設廠增量抵換,等同限制產業發展,且若採「罰鍰」恐有損商譽,不利產業發展。

對此,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指出,新法僅規範新設園區內廠商須做到排碳減量或抵減,這是因應新設工廠會讓溫室氣體增加,希望有一定比例可做到抵換或抵減。過去幾場座談會中,企業界表示願意做抵換,但盼考量國內可供抵換額度不足問題。

蔡玲儀說,已蒐集企業意見,草案內容會再作周延考量,視當年度可供交易碳權數量作為參考依據,若碳權不足交易,會提出相對應配套,類似經濟部用電大戶必須設置一定再生能源裝置,若無法達成則繳納代金模式,設置「碳權代金」來因應。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