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薪資公布上看5萬 近7成勞工卻領不到
主計總處昨(11)日指出,今年1至6月工業及服務業經常性薪資平均數47,608元,年增2.99%,增幅創25年同期最高;實質經常性薪資平均數43,609元,年增1.04%,增幅創五年同期新高;觀察統計,目前薪資成長已連15個月超過通膨。然而,低於平均月薪的人數占比升至69.81%,更創下有統計以來新高,領不到平均月薪者,愈來愈多。
主計總處一年四次公布薪資分布統計,本次公布的是上半年,850萬名受僱者依月薪排序,由低而高分為十等分,第一分界點(贏10%)2.8萬元,第九分界點7.8萬元(贏90%),皆比去年成長。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全體受僱員工裡,高達69.81%的人領不到平均月薪,逼近7成,再創新高,而這是因為極端高薪者拉高了平均月薪,因而使得低於平均月薪的人數,持續增加。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譚文玲指出,經常性薪資與獎金及紅利無關,因此,經常性薪資增加主因是最低工資持續增加,及廠商加薪所致。她表示,經過平減消費者物價指數後,今年上半年平均實質經常性薪資為43,609元,年增1.04%,創下近五年同期最高增幅。主因是薪資增加後,近期物價漲幅趨緩,沒有像先前漲那麼多,因此實質薪資才會轉為正成長,代表薪資成長不會被物價吃掉。
主計總處也公布製造業加班工時統計,6月17.5小時,連續13個月正成長,而電子零組件業(半導體)加班工時更達27.9小時,連續24個月正成長,為近45年次高,顯示因應美國對等關稅的備貨力道仍強。
譚文玲表示,美國加徵台灣20%對等關稅的效應到8月才出現,以此研判8、9月製造業加班工時應該會趨緩。
主計總處指出,含經常性薪資及非經常性薪資,再平減物價之後,今年上半年每人累計實質總薪資平均數為36.4萬元,年增1.52%,創近四年同期最高增幅。
觀察1至6月行業別經常性薪資平均數變動情形,各行業多較上年成長,其中批發及零售業年增 3.66%、製造業年增 3.58%、營建工程業亦年增 3.44%。累計總薪資平均數部分,運輸及倉儲業、製造業因年節獎金及績效獎金發放較多,分別年增 5.15%及 4.95%,其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增加6.83%。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平均經常性薪資47,608元,竟有高達69.81%低於此水準。換言之,有近七成員工薪水低於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