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最想要的環境政見 綠色和平網路票選三大議題 呼籲首長候選人作答

2022九合一地方大選今(21)完成候選人號次抽籤。環保團體則在北市府前召開記者會,呼籲候選人盡快提出氣候政見。綠色和平表示,9月起陸續彙整「氣候政見意見書」送交地方首長候選人,僅有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及蔣萬安、台南市長候選人黃偉哲及許忠信四人回應。

綠色和平呼籲,沒有氣候政見的候選人,將無法帶領城市永續發展。記者會上,綠色和平也公布台灣民眾最想要的環境政策調查,票選結果前三名為「循環容器隨處借」、「規劃淨零社會住宅示範區」以及「低排放交通區」。

綠色和平今(21)在台北市政府前舉行「千名民眾票選城市環境政見,協尋候選人回應」記者會。攝影:劉庭莉綠色和平今(21)在台北市政府前舉行「千名民眾票選城市環境政見,協尋候選人回應」記者會。攝影:劉庭莉

2022天災頻仍 環團提「氣候政見建議書」僅四位首長候選人回應

觀察全球選舉趨勢,今年5月澳洲大選和即將登場的美國期中選舉,選民多半將氣候政見視為重要的投票依據,催動執政者以具體措施與政見回應選民訴求。

台灣九合一地方大選只剩下一個月,環境法律人協會祕書長郭鴻儀強調,台灣是海島地形又位於季風帶,是氣候災害的高風險受災戶。地方更面臨城市韌性、氣候變遷調適、保護脆弱族群等,候選人無法逃避的迫切課題。

綠色和平今天舉行記者會,表示自9月底開始,陸續將「氣候政見建議書」送交地方首長候選人,但僅有四位候選人回應,分別是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及蔣萬安、台南市長候選人黃偉哲及許忠信。

記者會上綠色和平也公布「政見選物所」平台票選結果,綠色和平蒐集超過1500位民眾的意見,最後票選出的三大「人氣」氣候政見,分別為循環容器隨處借、規劃淨零社會住宅示範區,以及低排放交通區。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張皪心強調,沒有氣候政見的候選人,無法帶領城市永續發展,「民眾看待環境政見的態度,比候選人還要認真。」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皪心指出,隨著致災性豪大雨頻繁地出現,氣候變遷危害已顯現在生活中,「民眾看待環境政見的態度,比候選人還要認真」。攝影:劉庭莉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皪心指出,隨著致災性豪大雨頻繁地出現,氣候變遷危害已顯現在生活中,「民眾看待環境政見的態度,比候選人還要認真」。攝影:劉庭莉

氣候變遷治理不可預測 超高齡社會令氣候易感族群增加 

綠色和平邀請學者出席記者會,說明極端氣候下的城市挑戰。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石婉瑜表示,全球暖化趨勢下,台灣夏季高溫年年上升,地方政府需要更前瞻的高溫調適政策,特別是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氣候易感族群只會越來越多。

石婉瑜指出,近期研究顯示,夏季用電增量跟家戶收入成顯著正相關。雖然台灣冷氣自有率高達95%,但高溫風險與低收入族群分布重疊,越貧困的家庭越沒有餘裕開冷氣,造成「能源貧窮」現象。他建議採取「以租代買」模式,提供高能效家電給能源弱勢家庭,協助度過夏季高溫。

石婉瑜也建議,地方政府可以效仿日本推行的「Cool share節電計畫」,盤點圖書館、市民活動中心等涼爽公共空間,在高溫日鼓勵市民使用,戶外開放區域則加強遮蔭角落。

私人運具超過七成 學者籲民眾自提交通淨零紅利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王瑞庚從空氣品質方面說明,台灣有39個空氣品質維護區,風景區就占1/3,對整體空污及碳排作用影響小,健康及環境效益低。他舉例,倫敦的「超低排放區」從2017年不斷擴大,至今涵蓋範圍相當於大台北汐止到五股、關渡到新店的面積,只有低排放車輛能進入。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王瑞庚指出,台灣實施39個空氣品質維護區,僅三處位於學校醫院等敏感區,普及度不足。圖為台北市空氣品質維護區警示告示牌。攝影:劉庭莉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王瑞庚指出,台灣實施39個空氣品質維護區,僅三處位於學校醫院等敏感區,普及度不足。圖為台北市空氣品質維護區警示告示牌。攝影:劉庭莉

台灣運輸碳排占14%,要降至淨零碳排有其急迫性,不過,王瑞庚也提醒,台灣的運輸排碳沒有大戶,是民眾累積而成的。2020年台灣私人運具運輸占72.3%,大多為燃油車,且不少人「到巷口便利商店就想騎機車」。

空氣品質維護區要轉為「交通零碳區」,王瑞庚認為關鍵在於公民參與,讓民眾了解交通淨零有什麼好處——例如有醫療研究佐證,交通淨零能減少罹癌率、增加預期壽命等。地方也可以成立「交通淨零區公正轉型平台」,促進民間討論,協助社區設置更多共乘載具、電動充電樁,提供民眾方便或優惠,讓民眾自己爭取「交通淨零紅利」。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