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軟土深掘 能源轉型不正義

欣見十七日聯合報專題報導有關台電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錯誤選址於基隆之問題。此案從基隆市民、區域平衡、海洋生態、基隆港發展的觀點來看,幾乎已對基隆人軟土深掘,台電應提出更友善的替代方案。

首先,基隆市在歷史上一直都是火力發電廠盤據的區域,位於中正區八斗子的北部火力發電廠從民國廿六年開始正式商轉,當年甚至是全台灣發電量最大的火力發電廠,一直到民國七十年除役;隨後接棒的協和火力發電廠在中山區外木山則從民國六十六年運作至今超過四十年。

這兩個發電廠長期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懸浮微粒等汙染物合計九十年,期間四到五代的基隆人,承受了多少空汙,而這還沒有計入基隆、新北交界深澳火力發電廠的空汙排放。

其次,協和火力發電廠每年的總發電量約五十三億度,但基隆市的民生用電、商業用電、工業用電、機關用電所有的用電加起來也才十四億度上下,其他的電都送往別的縣市了,基隆一直默默地「北電南送」協助其他縣市,但汙染卻留在基隆,而且被視為理所當然。

如今,這座全台灣唯一燒重油的協和火力發電廠要轉型為其他汙染較低的發電方式,基隆人當然不會反對,也舉雙手贊成能源轉型。早期電廠選址的考量或有其特定時空條件,犧牲邊陲成就核心,但時至今日若未同時顧及環境生態、區域平衡、社會衝擊等「能源轉型正義」,那就是延續換湯不換藥的老開發邏輯,是假轉型之名續行區域剝削之實。

身兼台電代理董事長的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在記者會中,公開呼籲「給能源開發一點立足之地」,但這樣的政治辭令聽在基隆人耳裡是偽善的,因為基隆人其實早已經退無可退了!

台電提出的四接填海造地方案總共進行了三次的修正,除了面積逐步縮小,位置更大幅度改變,表面上是因為原方案造成海洋生態衝擊過大,各界質疑不斷,但始終沒有改變的核心概念仍是「協和電廠轉型非有四接不可」,彷彿只要基隆人對四接選址有所質疑就是反對協和轉型;要知道,目前全台灣十二座燃氣電廠有十一座都是以管線輸送燃氣,因此,四接並不是非要選址於基隆不可。更何況,協和電廠鄰近有新瀨海底活火山,面對國際二○五○淨零碳排大限將至,這樣的天然條件足以直接轉型為再生能源電廠(如地熱、生質能加上儲能的綜合電廠);若不得已需採高碳排的燃氣火力電廠,亦應提出「不填海」方案。

台灣這個彈丸之島,區域間勢必要相互合作、互有犧牲,才能成就彼此。台灣長期區域發展的病態失衡不應再加劇,縣市區域間的合理協作不應再加深剝削關係,基隆市民已經近一世紀承擔了北部其他縣市的用電,不該在這個時候被粗暴轉型,還要基隆人賠上海洋生態、海洋景觀與基隆港經濟發展的最後機會。

相關新聞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
 台灣是否要成立「主權財富基金」爭論多年,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表態,很想成立主權基金,將請中央銀行、國發會、財政部、...
近期市場開始討論美國「關稅戰」演變為「貨幣戰」的可能性,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直言,現在政府心理已有準備,「...
 環境部長彭啟明24日首度提出美國《關稅》政策對淨零推動有三大衝擊影響,企業受關稅影響對減碳投資觀望。他說,卓揆已指示要對企業「堅定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