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淪減碳孤兒 工商界促設中央級專責單位

工商協進會建議,成立中央級專責單位統籌跨部會資源,制訂接軌國際法規,避免台灣淪為減碳孤兒。

面對全球減碳趨勢、歐盟即將開徵邊境碳稅,工商團體擔心將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造成衝擊,更憂心目前政府相關措施分屬不同部會,恐相互牽制,強烈建議應以全面性戰略思維,成立具有實權的中央層級的因應專責單位,統籌協調跨部會資源,制定與國際接軌的因應政策及法規,避免台灣在全球減碳趨勢中被邊緣化,淪為減碳孤兒。

工商協進會日前召開產業政策委員會時,與會者聚焦「低碳轉型」課題的討論。從全球趨勢、國內現況來看,均感憂心忡忡。

工商協進會指出,企業人士之所以焦慮主要有三原因。第一,從全球趨勢觀察,與我相對是競爭國的,包括大陸、日本、韓國都相繼宣布碳中和承諾,而全球超過127國、524個城市宣示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歐盟更提出「碳邊境調整措施」,為避免引發貿易戰,WTO也啟動有關碳邊境稅的多邊磋商。

工商協進會指出,近來國際品牌產業鏈日益重視RE100承諾,也就是100%使用再生能源,國際間的種種低碳趨勢與措施,都將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造成巨大衝擊。

工商協進會指出,依政府非核家園規劃,2025年再生能源達20%,台灣仍有80%發電量仰賴煤和天然氣,對產品脫碳形成一定障礙,因此,政府能源政策須積極檢討。

第二,檢視國內現況,現行《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雖訂有總量管制及碳交易制度,卻遲未推行,2021年啟動修法打算開徵碳費做為管制手段,市場也預期碳費的開徵,將對石化、鋼鐵、半導體等能源密集、高碳製程產業將首當其衝,其中,能源密集產業又有「用電大戶條款」,未來碳費若不將其納入考量,將更加重企業營運負擔。

工商協進會指出,更重要的是,如果徵收的碳費無法獲得國際認可進行扣抵,產品出口面臨碳關稅疊加,恐將喪失國際競爭力。

第三,不論是碳費、用電大戶條款、碳交易制度都是減碳的手段,本應相輔相成,但卻可能因為分屬不同部會,進而產生相互牽制難收減碳成效。

工商協進會因此提出三大建言,一是,立即成立具有實權的中央層級因應專責單位,定出國家的基本方針、短中長期減量目標及政策,統籌分配相關資源、協調跨部會分工事務及督導、考核推動成果。

二是,加速盤點我國產品碳足跡,公告產品效能標準與核配額度,儘速啟動碳交易制度。並通盤考量各種碳定價工具,優先採用減量額度能獲得國際認可或扣抵之方法,避免企業產品面臨國內、國際雙重課稅。三是,配合全球低碳轉型趨勢,重新檢討國家能源政策,解決產品脫碳的根本問題。

相關新聞

新台幣2日暴衝逾3%,各界擔心5日是否會看到2字頭,學者示警低毛利的企業經營風險大增,可能會有無薪假、裁員的情況發生,...
高齡化 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已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常態,在這個大趨勢下,人類也是第一次面臨長壽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 英國 國家長壽創新研究中心(...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