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碳「2030後逐漸減排」 國際批動作慢

儘管美、英等國呼籲中國加速減碳,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3日指出,中國2030年碳排放量達高峰,隨後逐年減少,2060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不變。

解振華在香港科技大學和「我們的香港基金會」聯合主辦的視訊會議上說,北京很快就會公布更新版的排放計畫,並在年底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會議上,公布進一步的具體行動計畫。

前美國氣候特使史登恩(Todd Stern)在同一視訊會議上批評中國,到現在都沒宣布2020年代的行動計畫。

史登恩說,中國是世上最大的碳排放國,2030年以後才開始減排,無法達成讓全球氣溫上升不超過攝氏1.5度的總目標;再說,中國第14個五年計畫中,煤炭消耗總量根本不符「實際行動所需」。

他說,中國在國內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不僅對它自己,對整個世界,都有「巨大的影響」,如果地球氣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的目標達不成,是因為中國的關係,它的「全球地位與名譽」將大受打擊。

英國能源轉型委員會主席透納(Adair Turner)呼籲中國把排放高峰年提前,並把碳中和的年份提早十年,也就是2050就達到零排放,因為屆時,它已經是富裕的已開發國家,不能以它現在的情況,預估攸關人類前途的氣候變遷大局。

透納說,這是簡單的數學問題,如果中國的碳排放量一定要等到2030年才達高峰,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1.5度以下的概率,頂多只有50%;連要控制在攝氏2度內的機率,都不會超過90%。

解振華說,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同,發展階段和歷史責任也不同,煤炭佔中國天然資源的比例比別國高,石油天然氣比別國少。

他說,已開發國家工業化的歷史超過200年,相對而言,從碳排放高峰過渡到碳中和的時程,都比中國長。

他說,估算起來,歐洲從碳高峰到碳中和,亦即零排放,需時60年,美國也有45年,中國卻只有30年,可以走完同樣的時程,而且還要面對許多困難與挑戰,才能達成目標。

相關新聞

新台幣匯率近期勁揚,引發市場對美國施壓升值的揣測。彭博和路透等外媒6日報導,台幣走升部分原因來自未經證實的猜測,...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行長潘功勝7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降準0.5個百分點,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人民幣1兆元(新台幣4...
德國聯邦議會於5月6日舉行總理選舉,基督教民主黨(基民黨)主席梅爾茨(Friedrich Merz)歷經兩輪投票,最終在第二輪當選總理,...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一場會議上說,美國對中國加課關稅,將使中國出口需求急遽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