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施壓 將談判期限延長至8月1日

美國總統川普週一(7/7)開始,告知其貿易夥伴——從日本和韓國等大型供應國到小型貿易國——美國將從 8 月 1 日起大幅提高關稅,這標誌著他今年早些時候發起的貿易戰進入新階段。
延伸閱讀:
一表看懂!亞洲國家對等關稅新舊差異 專家揭川普重稅用意
海峽時報報導,美國總統川普於當地時間7日陸續公布對多國的關稅信函,亞洲除了日本與南韓苦吞25%關稅之外,許多東南亞國家的稅率也紛紛揭曉。不過,台灣、新加坡與印度尚未收到信。專家指出,這波關稅信是「重演老戲碼」,先是放話威脅再延長期限來迫使對方更多讓步,此舉也造成白宮信譽問題,令外界質疑8月1日期限是否會再展延。
目前在亞洲方面,日本與南韓遭課25%關稅,馬來西亞和印尼的稅率分別為25%和32%,泰國為36%;至於寮國與緬甸則均為40%。報導指出,令人意外的是柬埔寨。根據通知,柬埔寨輸美商品將被課36%關稅,大幅減少13個百分點,遠低於川普4月2日公布的49%。
海峽時報報導指出,對於已收函和未收函國家來說,川普這波關稅信傳達一項非常明確的訊息:對等關稅在8月1日正式生效前,各國還有3周時間談判並取得貿易協議。但是,川普難以預測的談判風格已經讓白宮產生信譽問題,令人質疑8月1日是否也會再度展延。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經濟與國際商業專家芮恩希(William Alan Reinsch)描述,「這是重演老戲碼。明確表達威脅,然後延長期限,希望藉此達成協議」。芮恩希指出,這是試圖促使各國讓步,因為從美方立場而言,這些國家至今都讓得不夠多。芮恩希表示:「現在的問題是:若隨著8月1日接近仍未能達成協議,川普會再度延長暫緩期,或者再提高稅率,還是真的動手徵稅?」
路透:歐盟將近達成協議 不會接到川普關稅信
路透社引述部分歐盟消息人士披露,歐盟將近與川普政府達成協議。3名知情人士今天說,歐盟在與川普政府達成的最終協議可能勉強接受美國對飛機及零件、部分醫療設備和烈酒徵收10%基準關稅。
2名消息人士也說,歐盟在研究一項安排,允許在美生產和出口汽車的歐盟汽車製造商,以低於目前25%的關稅引進更多歐洲車。這類安排將使在美國擁有大型工廠的德國車商受益。
歐盟執委會今晚向歐盟各國特使簡報指出,各歐盟成員國正面臨一項抉擇,看是要接受不平衡的協議,還是面臨更多不確定性。歐盟執委會也說,無法保證川普政府不會加徵關稅或要求更多讓步。目前歐盟出口的鋼鋁面臨美國50%關稅,汽車和汽車零件面臨25%關稅,其他多數產品面臨10%關稅。美國也正考慮對藥品和半導體加徵關稅。
李桐豪:我政府應已知關稅不低
曾任立委的政大金融系兼任教授李桐豪認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已經喊話台灣趕緊談判,表示我方政府應已知稅率不低;以越南情況推測,除非台灣讓美國進口零關稅,否則台灣出口至美國被課稅稅率可能超過20%。
據「法新社」6日報導,貝森特當天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說,若台灣、歐盟等美國貿易夥伴沒有和華府達成貿易協議,輸美商品關稅稅率將回到總統川普4月2日宣布的關稅水準,這些關稅將在8月1日生效。
「美國財政部長喊話台灣趕緊談判關稅!」李桐豪指出,由此訊息可知,台灣政府應該已經知道美方要求的關稅稅率並不低,而且美國另外可能還要求完全開放台灣的市場,特別是汽車、農產品、保健品等,美方可能的要求讓賴清德政府無論是政治或經濟面都承擔不了。
李桐豪分析,以越南與美方關稅協議推測,美方進口與出口稅率應有20%差距,目前台灣從美國平均進口稅率6.5%,除非台灣把從美國進口的關稅稅率降為0%,台灣被美國課關稅的稅率就算是超過20%亦非不可能。
施俊吉:美豬、美牛、美車恐成觸礁關鍵
行政院前副院長施俊吉推測,台灣未能與美方達成貿易協議,兩個可能原因包括不願意撤銷對美豬、美牛的非關稅壁壘,及不願意大幅調降對美國汽車的進口關稅。
美國對等關稅90天寬限期預計於7月9日到期,川普日前預告美東時間7日中午(台灣時間8日凌晨)將陸續針對未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起寄出關稅通知函,決定未來的關稅稅率,並表示,沒有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恐回到「解放日」的高關稅稅率。
由於台美目前談判進展未明,施俊吉7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台灣因未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等著收「美國關稅通知書」,他推測台美談判觸礁有兩個可能原因。第一、我方不願意撤銷對美豬、美牛的非關稅壁壘,例如含豬肉原料的包裝食品和散裝食品,都必須標示豬肉的原產地。他續指,第二、我方不願意大幅調降對美國汽車的進口關稅,而擬以降低汽車貨物稅作為補償,但遭美方拒絕。
施俊吉認為,第一項堅持是怕「左膠」作祟,政府害怕出現以食安為名的社會抗議風潮。第二項堅持則是為了繼續保護國產車,因為如果降美車關稅,美車的相對價格會下降,國產車將面臨嚴重的競爭;如果降的是汽車貨物稅,則所有的車之相對價格維持不變,國產車不用面對激烈的美車競爭,但政府的財稅收入會大幅減少。施俊吉直言,假使果真如此,政府的堅持將使「左膠」和國產車得意,犧牲的是其他會被美國課徵高關稅的產業、廠商及其就業人口。這樣是否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