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川普大而美法案:龐大、美麗,後患無窮
2025年7月3日,一個註定會被載入史冊的日子。美國眾議院以微弱優勢,戲劇性地通過了川普力推的3.4兆「大而美法案」,這不光是一個簡單的財政法案,它更像是川普送給自己的第二個任期的大禮,一份對美國未來發展路線的宣言書。
成敗難測 川普政治豪賭
大而美的通過,是川普一次大膽的豪賭,它試圖透過減稅和大規模支出刺激經濟,目標是鞏固美國的經濟基礎,並重塑美國的產業結構和國際定位。
但這場豪賭的代價註定巨大:飆升的聯邦赤字,可能加劇的通貨膨脹以及對社會福利體系的深度衝擊。它在短期內可能帶來某些經濟數據上的粉飾,卻可能在長遠的未來為美國埋下了社會動蕩和財政危機的種子。
究竟,「大而美法案」會成為美國經濟騰飛的推動器,還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讓美國再次偉大,還是加劇社會的分裂和挑戰?時間很快就會給出答案。沒錯,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全球封面故事聚焦剛剛獲得通過的美國「大美法案」。文章在緒論第一篇、Briefing專文第一篇第二篇、美國板塊第一篇第二篇,財經板塊第二篇第三篇。
封面設計上,《經濟學人》用卡通圖像讓我們看見一紙帶著美國紅藍白標章,被川普的紅色領帶繫著的法案怪物,正張牙舞爪的進入商業的世界中。左上角幾個補充黑字 「Big, beautiful…bonkers龐大、美麗…一群瘋狂的人。」1993年,一部描寫好萊塢警員(bonkers))迪士尼動畫。英文的bonkers則有瘋狂和愚蠢的意思。而這隻邦卡貓瘋狂、冒失,經濟學人明顯在暗指川普。
確實,一切如夢似幻,好像所有一切都只是虛驚一場?今年4月,川普在「解放日」宣布關稅報價單後爆發的經濟恐慌情緒,現在看來早已消退,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明顯的樂觀情緒。事實上,關稅可能引發的通膨效應沒有發生,企業負責人私下表示,貿易戰將轉身變成各種的貿易斡旋,而一個最終結果。調查顯示,企業和消費者信心不高,但卻已經開始回升,S&P 500則是再次創下了歷史新高。
但《經濟學人》認為,參議院7月1日通過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簡稱BBB)看起來更像是Paul Ryan或Mitt Romney那種非傳統的減稅加上削減開支的共和黨主義,而不是民主黨喜歡的那種宏大不著邊際的幻想,也因此,越來越多企業領袖開始把川普視為第一個任期內的那個民粹主義者:說白了,就是一個不能從表面解讀,但必須嚴肅對待的人。
隱憂1、飆升的聯邦赤字
不幸的是,川普會在7月4日之前簽署的「大而美法案」,《經濟學人》直言將給所有美好的前景蒙上一層新的陰影。為什麼?文章認為這個法案將讓川普對美國經濟的基礎造就一個長期的損害。
表明看見的是,這個法案延長了川普第一個任期實施的減稅政策。但和之前的民主黨人一樣,他們忽略了現狀的不可持續性,過去12個月,美國的預算赤字來到了GDP的6.7%。這個法案通過後,赤字將維持這一水平,但美國的債務與GDP比率將在兩年內超過106%,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新高,關稅收入或許有所幫助,但不足以阻止這個比率的上升,所以走向危機的狀況會繼續。
隱憂2、衝擊社會福利體系
另外,隨著預期壽命的延長和人口的老化,美國應該削減的是對老年人的補貼,例如提高退休年齡。但退休金領取者正在享受著稅收減免,共和黨人正在削減醫療補助(Medicaid),窮人的福利保障再受重擊。根據官方預測,沒有醫療保險的美國人將一口氣增加近1,200萬人。對於這個全球最富有的大國來說,這確實讓人震驚。
隱憂3、溫排失控 綠色電力競賽出局
廢除拜登時期通過的清潔能源稅收抵免,確實可以節省更多開支。這些稅收抵免充斥著《經濟學人》反對的保護主義。但美國將再次缺乏聯邦體制的脫碳政策,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比以往更大。川普對化石燃料的緊抓不放其實忽略了再生能源的發展潛力。
人工智慧競賽,某種程度而言,其實是一個對訓練大模型所需電力的競賽,美國拱手讓出了參與這場競賽的資格,非常愚蠢。該法案的通過方式進一步揭示了美國政治的失能,在這麼一個龐大的法案中,明顯缺乏了執行層面的審查,大量的政治手段被用來收買國會議員支持。樂觀主義者沒辦法否認這些擔憂,但他們以為經濟增長可以消除這些擔憂。只要經濟增長,就可以減輕債務負擔,然後透過增加就業、提高薪資使窮人受益,並讓政治失調在經濟增長後顯得無關緊要。卻沒有考慮這些假設非常可能是一廂情願,不可能實現。
事實上,「大而美法案」已經生效的減稅措施幾乎沒有帶來任何新的刺激,關稅甚至起到了抵消作用。無論如何,利率已經升到了川普上次減稅時的三倍高,聯準會非常可能在寬鬆的財政政策壓力下,選擇在貨幣政策平衡的訴求下堅持立場不變。供給面減稅將有助於刺激投資,但以成本計算,這也只佔了總投資的8%。
許多新的減稅措施,包括小費和加班費減免,其實就是一個噱頭。政府的放寬管制議程或許能有所幫助,但作用也是有限。
隱憂4、傲慢川普 損害美元資產
最重要的是,債務井噴將日益損害經濟增長,在正常時期,公共債務可以擠出民間投資,進而提高數據中心等新專案的資金成本。但債券市場強加給美國的財政壓力將非常巨大,高盛銀行估計,如果美國國會將財政緊縮再延十年,那麼它可能需要每年削減支出或增稅,相當於GDP的5.5%,才能穩定債務與GDP的比率。這將比歐元區在2010年代爆發主權債務危機時情況還要凶險。如果到時候的美國立法者拒絕勒緊褲帶,美國可能會訴諸二戰後曾經採用的策略:inflation and financial repression 放任通貨膨脹,採取金融抑制。
文章最後提及,「大而美法案」對長期前景的忽視是整個弊病的一部分而已,川普憑藉著美國的經濟實力和他自以為是的談判籌碼,忽視了美國成功的長期基礎所在,他攻擊聯準會,為經濟穩定增添了更大的威脅;他削減科研經費,損害了美國的創新實力;他對法治的傲慢,正讓美國成為一個充滿風險的投資之地。
儘管貿易戰有所緩和,但現在的關稅水準仍處於一個世紀以來的最高水平,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更是讓人害怕。表明看起來,以美元計算的美國資產仍在繁榮,但若以外幣計價,它們其實表現不佳,今年以來的美元已經下跌了11%,反映出的是,美國經濟面臨的長期風險不但真實存在,而且還在持續增加中。
我的想法?
我感覺吧,富裕經濟體正在用力打開財政水龍頭。川普7月4日簽下這個他口中的大而美法案後,將讓美國在未來十年的赤字再增加3兆美元以上。無獨有偶,前一天,日本的參議院選舉活動中,政治人物也開始競相承諾發放現金,或是降低銷售稅,而幾個禮拜前的北約成員國更異口同聲答應在2035年前將國防支出佔GDP的比例從2%一口氣提高到5%。那些疫情期間讓人擔憂的巨額債務早就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國防開支或許有其必要,但財政慷慨肯定會累積麻煩,姑且不論新的借款正以高利率累積中,貿易戰和不確定性早就阻礙了有望減輕債務的經濟增長,人口老化則進一步抑制了生產力成長,並增加了退休金和醫療支出。
平心而論,富裕經濟體現在最需要的是縮減赤字,才能有效的控制債務上升,真沒想到它們會選擇了反其道而行。看起來,政治人物發現縮減不易,乾脆閉著眼睛選擇揮霍;在法國,政府無力削減赤字,分裂的議會繼續吵吵鬧鬧旁若無人;英國工黨政府,更因為壓制不了同黨議員,財政大臣公然淚灑議會殿堂。
一個一個的富裕經濟體政治人物,就像小丑跳樑一樣求取短期利益,完全不在乎下一個世代的沈重包袱。
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大而美法案更是凸顯了美國在先進製造業和綠色能源的全面撤退。英國《每日電訊報》發表評論認為川普其實是為美國經濟投下了一顆大而美的深水炸彈,不但放棄了中美競爭的核心領域,還可能提早把中國送上全球電力超級大國的寶座。
事實上,就算川普加倍投入化石能源,也沒有辦法阻止科技洪流的發展,更沒有辦法迫使其他國家採取違背經濟利益的行動,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綠色能源終將勝出,因為它的效能代表的才是未來。
總而言之,政治人物就是自私,大家只想把債務包袱留給後繼政府,雪上加霜的是,投資人開始以更高的溢價才肯借錢給政府,各國央行則紛紛選擇不再購買政府公債,這意味著政府發債成本只會越攀越高。
如果治理只是花錢,誰都可以去當政治領導人。真正的領導人,必須承擔起削減成本和促進增長的重責大任。這個世界最缺的是怎麼做出艱難的選擇政治家,不斷增長的債務正讓這個選擇越來越難,如果他們不願認真看待這個事情,債券市場很快會幫他們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