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隨著美國經濟逐步開放,消費者需求迅速拉升,相關支出激增也推高了通貨膨脹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 (Paul Krugman) 認為,隨著經濟重新適應新常態,通貨膨脹率將逐漸緩和。

美國13日出爐的經濟數據憂喜參半,4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意外上揚,反映通膨壓力升溫,不過上周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降至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的新低紀錄,顯示勞工返就業市場和雇主減少裁員。

繼2017年815大停電後,全台13日再度發生全台大停電!由於台電高雄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故障,導致興達電廠跳機,13日下午3時起陸續實施全台分區輪流停電,合計實施六輪1,139萬戶次停電,總計停電5.5小時,全台400萬戶受影響。對此,總統蔡英文、閣揆蘇貞昌及經長王美花都對此事件向社會大眾道歉。

油價上漲、汽車價格提高,消費性商品製造商調整許多民生用品的價格,準備因應上個世代消失、如脫韁野馬般的「惡性通貨膨脹」(runaway inflation,指三位數以上的通膨)再次降臨。

IFJ 委託三位澳大利亞媒體學者對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的新聞工作者作調查採訪,其證言顯示中國花大氣力建立了一整套國際媒體基礎布局,並在全球抗擊疫情期間投入使用。報告還指出,中國把這些對外宣傳工作和「疫苗外交」捆綁到「一帶一路」倡議的投資項目中,以確保受惠國在聯合國會議等場合支持中國、讚揚中國。

人口亮紅燈,政院急催生,根據內政部昨(10)日公布的最新統計,今年前四月出生人數共47,181人,年減11.4%;死亡人數則共61,902人,年增0.8%。死亡人數較出生多出14,721人,連續四個月「生不如死」。而台灣總人口數持續下滑,自去年底2,356萬餘人,跌到今年4月底剩2,351萬餘人。

《經濟日報》報導,台灣金融研訓院發布4月份台灣金融風險指數,提醒投資人留意四項重點:一、國際疫情持續攀升但疫苗施打速度減緩;二、新興國家通膨失控風險;三、美國聯準會出手抑制資產泡沫風險;四、審慎評估自身風險承受程度嚴格控管投資部位持盈保泰。

察哈爾學會國際輿情研究中心秘書曹辛於《金融時報》撰稿指出,美國放棄對新冠疫苗的知識產權保護,除了客觀上具有的人道主義色彩外,實際上還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疫苗外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