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指出,全球食品價格在過去15個月大漲40%,為2010年糧價飆升引發阿拉伯之春動盪以來的最大漲幅,使新興市場承受巨大壓力,窮國陷入若出手抑制通膨,卻可能導致經濟趨緩的困境。英國智庫也指出,氣候變遷將使2050年前農作物收成減少30%。
世界銀行今天警告,到2050年,可能有多達2億1600萬人會因農業生產減少、缺水等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而被迫離開家園,並在國內遷徙;不過世銀也表示,此事並非既定事實。
中國大陸恆大集團在對理財和信託產品延後兌現支付的情況下,引發違約風險的新警告。這家房地產巨頭一直在努力籌集向銀行還款和向供應商付款所需的資金。
綜合媒體報導,中國恆大負債逾3000億美元,又連遭國際信評機構降評,信貸違約令外界擔憂;北京當局介入債務問題,把恆大形容為中國的債務怪獸更受到媒體指責,北京發布「三條紅線」規定,要求房地產業者降低債務水平、限制融資,促使恆大積極拋售資產;金融大鱷索羅斯也警告恆大違約可能導致中國經濟崩潰,恐怕將產生外溢效應,動搖全球經濟。
今年在Google I/O 2021期間宣布將以地熱發電實現2030年零排碳目標,Google稍早更宣布將訂下全新水資源管理目標,藉此在氣候變遷持續加劇情況下,減少全球水資源短缺問題。
2021年,除了新冠病毒肆虐,更有不少國家因極端氣候受創嚴重。
綜合媒體報導,美國8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持續走高,可能傷害企業獲利,並帶動消費者物價加速走高,使聯準會內部的鷹派勢力更加壯大;聯準會官員將在9月決策會議尋求達成共識,俾以在11月開始逐步減少購債規模。可能以每月減少150億美元的速度減少,預計在8個月期間,亦即明年中之前完全結束購債。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於《聯合報》撰文表示,拜習的兩次通話,對中美關係發展作出樂觀結論,言之過早。中美關係如同兩岸關係,一直是在一個曲折道路上行進。不應高估美國協防台灣承諾,低估中共「以武制獨」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