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約瑟夫·奈伊於《紐約時報》撰文稱,華盛頓一些政界人士和決策者,逐漸有著美國愈來愈糟糕的想法—對歷史不利,對政治不利,對美國的未來也不利。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迫切需要拜登總統的成功,世界迫切需要一個成功的美國,拜登總統任期的失敗造成的結果將不是一次行政分支的換人,而是全球秩序的轉變,會使我們更貧窮,更脆弱,更容易受到不自由的民粹主義者的誘惑,包括國內的民粹主義者。
全球第四大碳排放者印度,總理莫迪1日在英國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峰會宣布,印度將於207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net zero)。這是印度首次設定淨零碳排目標,成為峰會開幕首日最大亮點。
一名美國高階官員表示,近90國加入美國和歐洲聯盟為首的「全球甲烷承諾」,目標是在2030年以前,將全球甲烷排放量降至比2020年水準減少30%。
綜合媒體報導,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表示,美中兩國可以就目前的貿易關係進行「冷靜的對話」。葉倫也題及調降中國進口商品高額關稅,以緩解美國通膨壓力的可行性,並表示中國在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承諾,擴大進口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和服務,美國正等待中國履行承諾。
編按:日經整理報導,半導體危機,動搖汽車産業建立起來的供應鏈應有狀態,美國積極協助英特爾增加產能,欲重掌半導體産業結構主導權,但如果不分配資源,汽車製造商和國家都無法獲勝,未來半導體展開爭奪,半導體代工行業完全失去了平衡。
地球排放的大部分二氧化碳 (CO2) 來自四個國家 —— 中國、美國、印度和俄羅斯,還有不少來自歐盟。 這些國家或地區2015 年在巴黎氣候峰會上都承諾將設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全球氣溫,減緩氣候變化。
本周是全球超級央行周,澳洲、美國與英國央行將分別召開決策例會,由於通貨膨脹遠超過警戒水位,預料三大央行都將做出貨幣政策由鬆轉緊的宣示,其中美國聯準會(Fed)將啟動量化寬鬆(QE)退場,英國央行則將宣布小幅度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