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陸配 「 亞亞 」劉振亞因武統言論遭處分限期離境,引發社會對 言論自由 的爭辯。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昨受訪表示,「現在有相當數量的人民對現況感到焦慮與不安」,七十五位學者也有這方面的憂慮,社會不應該動不動就貼人侮辱性標籤,到現在網路上都有人要亞亞全家滾回大陸、殺陸配等,這些不理性極端言論,難道沒有比武統更可怕嗎?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25日出席《2025國鼎論壇》能源永續論壇時再度強調能源政策的重要性。他表示, 能源政策關乎國家安全、經濟發展與產業競爭力;若產業面對的是高成本、低效率的電力,那這國家經濟跟產業,甚至民生恐怕都不樂觀。而核能只是一項工具,應被視為科學、理性問題,而非信仰,是若用現代技術、現代科學如果可以駕馭的話,願不願意面對的選擇之一。

為對抗塑膠汙染,環境部推動14類場所需付費取得購物用塑膠袋等多項減塑措施,也在去年宣布欲拉長4項塑膠製品禁限用時程並擴大限塑品項,然經濟部數據顯示,2024年塑膠袋生產量31萬6905公噸、內銷量23萬4034公噸,雙雙創下近5年來的新高。環團指出,國人網購、外送及餐飲外帶導致塑膠袋產銷量不斷增加,呼籲將外送平台納入限塑範疇,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

電價費率審議會本周召開,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天排審電業法修正草案,行政院因應淨零轉型浪潮推升企業綠電需求,政院版草案放寬再生能源售電業交易限制,並力拚取消台電分家條款。

總統府今天公布7位大法官被提名人,其中大法官並為院長被提名人蔡秋明是現任台灣高等檢察署主任檢察官,擁有近30年檢察官實務,且擅長國際司法交流;大法官並為副院長被提名人為蘇素娥,她是現任最高法院法官,在推動國民法官制度著力甚深,熟悉司法改革推動脈絡。

美國在台協會 (AIT)處長 谷立言 本月23日在由美國史丹佛大學舒思深亞太研究中心(APARC)舉辦的「台灣未來:國際變局下的現代化之路」論壇中表示,美國與印太盟友夥伴站在一起,會採取果斷行動來應對威脅、強化經濟韌性且促進共同利益,使美國、台灣與地區盟友更加安全、強大、繁榮。並提醒台灣雖在先進晶片等領域占優勢,但令人擔憂的是中文大型語言模型充斥中共宣傳的問題。他提醒,AI能力的運用將進一步影響健康和國防等領域。

央行昨(20)日舉行今年首季理監事會,考量國內通膨將續緩步回降,且全球經濟成長降溫,前景面臨諸多風險,恐影響國內經濟成長力道,為了審慎因應美國經貿政策等不確定因素,理事會一致同意維持決議利率「連四凍」,維持現行1.89%水準不變、房市管制則要停看聽。但央行總裁楊金龍也在會中示警,未來存在高度不確定性,通膨風險仍存,央行沒有寬鬆條件。

賴清德總統日前提出國安策略,除限縮兩岸宗教、教育等交流,也指示就兩岸經貿所涉及的人流、物流、金流及技術,進行必要、有序的調整。教育部長鄭英耀昨日表示,期待國中小學校國際交流以歐美、東北亞等學校優先,以兩岸現況,建議交流能避免就避免;勞動部長洪申翰也說,要避免大陸透過兩岸交流進行統戰滲透目的,維持總體國家安全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