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這裡有自認是法律界的菁英嗎? 是否曾害怕自己會被AI所取代呢? 不用擔心! 你們可以試著對ChatGPT輸入法律方面的問題,就會發現AI完全是一本正經地在胡說八道! 列了10個問題,至少5個都是不對的,更何況在法院,往往混雜了許多愛恨情仇、恩怨糾葛,需要的不只是單純的知識積累,還有價值判斷的能力。而在這方面,是AI目前還無法涉及的領域,也是我們獨有的、該好好珍惜的才能。」
「我在網路上看到有個美國男生問ChatGPT,2加5等於多少? ChatGPT說是7,他說我老婆說答案是8,ChatGPT請他問問老婆為什麼這樣想,男生就堅持老婆永遠是對的,結果ChatGPT怎麼回答?它說自己資料只到2021年,可能有新的答案也說不定。我看了之後覺得很有意思,就想自己去試一下,同樣的問題、情境,我跟ChatGPT堅持了幾次後它對我說"如果太太堅持是8,那你必須擁有一種理性跟寬容的態度去理解她"當下我就覺得不得了,ChatGPT已經超越許多人類的EQ了!」
「大家回想自己學生時期,上課是否都不想被老師點到? 這時候會怎麼做呢? 我想大部分人應該就是奮筆疾書,開始低頭裝忙,對吧? 心裡總有個聲音告訴你,若是眼神接觸到就死定了! 這有時會被認為是本能反應,但其實仔細去想,是透過觀察、學習所培養的一種「生活技能」,AI學習背後的原理也是這樣,機器透過學習知道怎麼做是適當的,但倒底是哪個步驟上相互串接,我們還不確定背後的道理,這也是AI發展中,最神秘、待發掘的地方。」
為紀念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先生,國立中央大學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2008年起共同舉辦「余紀忠講座」,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與學生們分享學術歷程。本年度活動於12月13日在央大舉行,特別邀請到中研院賀曾樸院士分享觀測歷程,帶領大家探索黑洞的神秘故事。
從森林出發 實現低碳世界 自然為本找解方
尋找台灣森林碳匯與碳權之機會
柳婉郁(中興大學森林系特聘教授)
國際與國內對森林碳匯的認識
如何讓大家對森林碳匯重視 ? 第一 , 森林碳匯在國際及國內的重要性 ; 第二 , 森林碳匯怎麼轉成碳權,碳匯不等於碳權 ; 第三 , 臺灣面臨到淨零減排以及國際上 2050 的 碳中和 趨勢,...
從森林出發 實現低碳世界 尋共識找初心
前言
余範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
在經濟發展、物價上漲壓力下,氣候變遷帶來的缺水、缺電,炎熱氣候的生活不便,更感受切身。關心淡水河走遍台灣河川,接觸愛泥土的朋友,跟蘇煥智走進台江內海,經歷南台灣區域發展與生態變化,不忘守住黑面琵鷺濕地。追隨流域裡的水朋友,知曉源頭有多重要,推動集水區、九二一地震後種樹,河道旁、行道邊,學校公園裡。...
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中央大學共同成立的「余紀忠講座」,今年邁入第十一個年頭,特別邀請王汎森院士擔任主講人,並以「近世中國的輿論社會」為題,從歷史、人文等面向,引導師生和社會大眾了解近代輿論演近及變遷,如何看待社會訊息的傳遞及真偽。
2020年新冠疫情至今,股價與房價仍大幅上漲,與疫情衝擊下百業蕭條形成對比,街上不少店面貼上招租廣告,貧富差距也在這波無薪假、失業潮中越拉越大,疫後的貧富差距比以前更加嚴重,目前各國對於收入差距的判斷,主要以「可支配所得」來衡量。舉凡國際政經局勢,國內外疫情變化、疫苗施打進展、紓困與振興方案、主要國家財政與貨幣政策、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產業供應鏈重組衝擊,勞工政策與青貧政策走向等,盼透過公與義小組專家聚焦討論,提供解析與方向析,提供台灣因應之道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