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日經》完整分析報導,因供應緊缺而持續火爆兩年的半導體市場開始發生改變。代表性半導體DRAM的庫存今年春季以後增加,價格也暴跌30%以上等。由於擔憂中國大陸經濟減速及世界性通貨膨脹,企業對設備投資及消費者對採購的意願下降。在全球半導體生産中心地的台灣,警惕感在迅速蔓延。

脆弱的太平洋島嶼國家今天要求對氣候變遷問題採取「緊急、立即」的全球行動,同時面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區域影響力,也強調對民主和「基於規則」國際秩序的承諾。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十四日宣布,將於今年冬季重啟最多九座 核電 機組,可供應全國一成電力需求,以因應國際燃料價格飆漲及供應短缺。這是 福島核災 引發 日本 國內反核潮以來,首度大規模重啟核電反應爐,顯示能源危機的急迫性。

甲烷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效應來源,僅次於二氧化碳。雖然疫情讓人類活動減少,但近年甲烷排放量依舊升高。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暖化不僅會推升甲烷排放量,還會讓大氣中去除甲烷的速度變慢。加總起來,全球暖化對加速甲烷排放的影響是過去估計的四倍。

安培晉三遭槍擊身亡事件,外界議論紛紛日本的下一步,資深媒體人陳國祥提出觀點,他稱,過去安倍抓住美國抗中心切的戰略思維,希望藉此大好時機掙脫日本身上的諸多桎梏,成為無拘無束的正常國家。他的後繼者也利用國際環境變好的時機積極實踐「日本的偉大復興」,這對日本以及亞太國家究竟是福是禍,就要看未來的事態發展了。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指出,低通脹向高通脹的轉變越根深蒂固,須要扭轉這種轉變的代價就越大。高通脹對實際收入的侵蝕,意味著也會成為一個政治問題。

綜合媒體報導,美CPI創下40年新高,意味著美聯儲大概在本月再度加息0.75個百分點,使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升至2.25%至2.50%。

綜合媒體報導,俄烏戰爭、高通膨加上中國大陸「清零」政策衝擊經濟,世界銀行與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歐盟同步下修全球經濟成長預測,IMF未來幾周也將再度下修全球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值,這將是今年來第三度調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