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2050年淨零排放大限在即,中油、台電啟動「碳捕捉與封存」(CCS)先期計畫。環保署專案小組25日初審通過,中油提出的小規模二氧化碳封存試驗計畫,預計2025年起在苗栗老舊氣田鐵砧山,每年灌注10萬噸二氧化碳,作為首個試驗封存場。環評委員認為應給予試驗機會,建議強化地震模擬分析及二氧化碳洩漏緊急應變機制後通過。

台北市配合中央政策,率先倡議「2050淨零排放」,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王欣儀24日發現,民進黨2019、2023年修訂《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卻將翡翠水庫的水力發電排除綠電之外,炮轟中央無視北市減碳成果;北區水資源局也希望石門水庫發電能納入綠電,可提高售電單價。經濟部說,水庫發電容易造成較大規模生態影響,因此未列入獎勵。

6月工業、零售餐飲兩樣情

經濟部統計處公布6月工業及製造業生產,工業生產指數為83.86,年減16.63%;製造業生產指數83.03,年減17.15%,皆創下「13黑」, 經濟部同步也公布第2季與上半年統計,第2季工業生產指數與製造業生產指數分別年減18.29%、18.91%,創14年來最大減幅;上半年工業生產指數則年減17.59%,減幅為2010年同期最大。經濟部坦言,全年拚翻紅有難度!

...

台灣從2020年開始,已經連續3年人口呈現負成長,尤其去年虎年,台灣出生人口下降到13.8萬,與2015年21.3萬相比,下降幅度極大;另一方面,美國中情局CIA對於全球生育率的預測數字上,台灣也敬佩末座。根據內政部近期發布的數據,2023上半年出生人口剩6.6萬多人,雖然許多縣市都推出生育相關補貼,但有家長和學者認為,補貼只是其中一項誘因,還有整體大環境,以及小孩的教育等各層面因素,都必須考量。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七月廿三日為廿四節氣「大暑」,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衛福部統計,七月至今熱傷害急診人次已達六百人次,是去年同期一點六倍。急診醫師也發現,六月至今,熱傷害、中暑患者增加一至二成,新竹縣有外送員中午跑單,頭暈擦撞自摔,甚至暈倒;也有醫院警衛服用慢性病用藥,於高溫下工作引發腎衰竭。

繼眾議院後,美國聯邦參議院18日晚間以「一致同意」方式通過「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執行法案。行政院長陳建仁表示,該協定能讓雙邊企業達到互惠、互利。總統府發言人林聿禪也說,後續將由台美雙方行政部門密切合作,為台美爭取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