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熱傷害急診增6成 「高溫假」的實施重要性

七月廿三日為廿四節氣「大暑」,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衛福部統計,七月至今熱傷害急診人次已達六百人次,是去年同期一點六倍。急診醫師也發現,六月至今,熱傷害、中暑患者增加一至二成,新竹縣有外送員中午跑單,頭暈擦撞自摔,甚至暈倒;也有醫院警衛服用慢性病用藥,於高溫下工作引發腎衰竭。

極端氣候讓全球陷入熱浪,7月以來,台灣熱傷害通報人次,也是居高不下。衛福部統計,7月至今的熱傷害的人數,已經破6百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6成。專家指出,國內雖然有明訂高危行業,需要參考「綜合溫度熱指數」,制定工作與休息時間,但建議也要把戶外工作者納入,落實「高溫保障」。衛福部統計,光是7月至今,因為熱傷害掛急診的人,已經高達626人次,甚至有青農下田工作,在休息時猝死。熱傷害不只發生在台灣,極端氣候下全球都面臨挑戰。

天氣炎熱,慢性病患也要注意,若服用慢性病用藥,合併水分補充不足,恐引發腎衰竭。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說,近日院內一名六十多歲警衛,連日出現惡心、嘔吐、暈眩等症狀至急診就醫,檢查尿毒飆高四倍,引起急性腎衰竭得洗腎治療,問診發現,因服用降血壓藥、利尿劑,但喝水太少惹禍。

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醫師葛謹提醒,身體無法把熱排出時會有熱傷害,共分五個等級,包括痙攣、水腫、昏厥、衰竭,最後是熱中暑,死亡率恐高達三成。除在戶外活動者外,民眾若有心肺疾病、高血壓等危險因子也要特別留意。

 

落實「高溫保障」!納入戶內外高溫工作者

連日天氣飆高溫,外送員接單頂著大太陽騎車,烈日下十幾個小時。送餐途中熱到頭暈,發生五、六次擦撞自摔,但除戶外,室內也

可能發生中暑。廚房工作的婦人,洗碗洗到昏迷,緊急送醫後,發現體溫高達42度,已經住院十天。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指出,在廚房工作的熱衰竭,連續2、3天頭暈吃不下,來醫院時已橫紋肌溶解;另在鐵皮屋工作,也是熱衰竭的症狀。

專家指出,國內明訂高危行業需要參考「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制定工作與休息時間,但只有納入鍋爐、鋼鐵等製造業,但在戶外連續工作的建築工人、外送員卻沒被列入。

相關新聞

AI正掀起新聞革命。愈來愈多媒體使用AI,當作「乾坤日月刀」般多功能的奇門兵器。
行政院會20日拍板院版「 財政收支劃分法 」修正草案。根據財政部簡報,院版 財劃法 中,中央對挹注地方上看1兆2002億元,再創新高;...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國民黨主席鄭麗文、民眾黨主席黃國昌19日下午舉行「以行動顧台灣—主席高峰會談」,定調 藍白合 作。鄭麗文宣示,藍加白無疑是台灣主流最新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