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台電 2025年啟動碳封存
2050年淨零排放大限在即,中油、台電啟動「碳捕捉與封存」(CCS)先期計畫。環保署專案小組25日初審通過,中油提出的小規模二氧化碳封存試驗計畫,預計2025年起在苗栗老舊氣田鐵砧山,每年灌注10萬噸二氧化碳,作為首個試驗封存場。環評委員認為應給予試驗機會,建議強化地震模擬分析及二氧化碳洩漏緊急應變機制後通過。
台電則計畫在台中火力電廠進行碳封存試驗場,已於今年3月通過環評,同樣預計2025年灌注,初期每年只有2000噸,逐步增加,長期未來則瞄準台西盆地外海,將有137億噸龐大儲存量。
估2050年需建構3700萬噸能量
「碳捕捉與封存」技術是捕捉電廠、工廠生產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透過陸運、管線或海運運輸,再打到地底下2至3公里的碳封存場儲存。國發會預估2050年,我國因應淨零碳排需求,至少要建構3700萬噸的碳封存能量才夠。目前在美、加、挪威等國都已有商業封存實例,日本也於北海道苫小牧的地底下1至2.4公里,注入30萬噸碳封存示範。
經濟部能源局因此推動台電、中油積極進行碳封存示範驗證計畫,預計2025年啟動灌注,成功後再擴大場域。環保署昨天就中油「鐵砧山地區天然氣注、產氣井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第4次變更內容對照表」,舉行專案小組審查會議。
中油表示,該計畫基地位於苗栗縣通霄鎮梅南西段,碳封存灌注試驗計畫時程預計執行3年,二氧化碳灌注量每年10萬噸,總灌注量為30萬噸。中油說,配合國發會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規畫在2030年達到460萬公噸,希望透過小規模注儲試驗計畫,驗證使用系統及風險評估的適用性,作為後續商轉計畫相關經驗指引,以因應我國減碳的目的及需求。
台灣碳封存潛力大 上看600億噸
中油表示,鐵砧山儲油氣歷經30年天然氣開採,氣源枯竭,剩餘空間轉作碳封存區域相當適合。另外也評估苗栗永和山天然氣田,二氧化碳注儲及環境監測具有可行性,長期則往台灣西部濱海地帶,尋找長期碳封存場域。
中油提出的「鐵砧山地區天然氣注、產氣井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變更內容對照表」昨通過審查,擬在廢棄油田注入二氧化碳。學者認為,鐵砧山原本就是廢棄油田,適合做為碳封存的實驗地,更評估台灣的碳封存潛力上看500億至600億噸,相較國發會評估要在2050年封存4000萬噸綽綽有餘。
台西盆地封存量可到137億噸
台電表示,當地已在進行試驗井挖井工作,埋藏深度約地下3公里,預計2025年開始灌注試驗,初期每年少量2000噸。目標2035年,改成可存百萬噸的碳封存場,從2025到2035年之間,則進行地震、地層結構、灌注技術資料收集驗證。最終目標,台電說會放在新竹至台中的外海「台西盆地」,預估已知有3個儲集點,封存量約可到137億噸之多。未來會先埋陸底地底,再逐步往海床地底下打井找深埋點。
苗栗地方炸鍋 嗆中油不能想做就做
因應2050淨零排放,中油將在苗栗通霄鐵砧山地區,打造碳封存試驗井,把二氧化碳液化打入井內封存地底,相關變更環境影響評估25日通過,但對此開發案,不僅苗栗縣政府沒有接獲消息,地方也渾然不知,讓環保團體、地方民代都感到錯愕,直批「中油不能自己想做就做」。
「中油不能自己想做就做!」苗栗縣環境保護協會理事長陳祺忠說,早在2014、2015年就曾提出相關計畫,但地方反彈而作罷,每次類似開發案件,地方居民總是最後一個才知情,這次計畫地方上無人知曉,中油不能任意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