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因應氣候變遷是當前全球重大課題,其中,如何在穩定能源供應的過程進行能源結構調整,以及如何在維持經濟發展的目標下從事產業結構調整,是兩項重要挑戰,而二者之間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編者按: 疫情爆發後,各國因應在家上班上課,數位科技需求爆發性成長。2021教育創新國際年會以「台灣數位教育元年啟動, 2030教育新未來」為題,邀國內外產官學者分享。其中,教育部將投入4年200億推動「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的政策成為與談的焦點話題。

行政院明年初將提出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草案,國發會主委龔明鑫6日首度透露,會參考國際能源署(IEA)的指引,IEA的淨零路徑是2050年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約占70%,台灣也許比率沒有辦法那麼高,因為台灣地狹人稠,但恐怕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占比也要超過50%、60%以上,才能夠達到淨零碳排目標。

編按:即將邁入2022年,回顧2021年重要事件,天災與人禍頻傳,尤其新冠疫情已產生深遠影響,而過往帶來的意義為何,整理工商時報匯整一年來發生的重大財經事件,以史為鑑並展望未來。

經濟評論家馬凱撰文指出,先進國家失業勞工潮築成民粹大軍,要求企業、資本回流,縮短甚至切斷供應鏈;川普挑起的美中經濟大戰引導市場走向分割等等,終於止息了卅年前開啟的一場革命。這個世界告別了空前未見的輝煌,迎在前途的,恐怕是一片黯淡。

環保署日前正式預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明文宣示台灣要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並正式納入碳費機制,由環保署針對排碳大戶徵收碳費,台灣終於要正式啟動碳定價機制,對於減碳而言,是相當正面的一步。

熱錢在台灣

據《工商時報》評論整理,熱錢湧入台灣年年升高,影響匯率升值,受此激勵,主計總處日前公布今年台人均GDP快追上韓國,長期觀察台灣外匯存底會發現,早年外匯存底多由貿易順差創造的,隨著股市熱絡,外匯存底的主角逐漸易位,熱錢流入比重愈來愈高,順差地位愈來愈小。

編者按: 民進黨立委「港湖女神」高嘉瑜日前遭男友林秉樞拘禁痛毆,她召開記者會公開說明時曾提到,若不順從對方,怕他會發動網軍抹黑攻擊。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徐巧芯指出,事件發生後,有帳號在PTT發文試圖扭轉輿論洗白林秉樞,該帳號目前被揭露,此人是多次在網路上被抓包擁有網軍部隊的「台獨機關槍」李柏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