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綜合媒體報導,六名美國議員抵達台灣訪問,以表示對台灣的支持,應對中國壓力。美國在台協會(AIT)指出,美國聯邦參議員葛瑞姆(Lindsey Graham)率領的資深國會代表團訪問台灣,透過與總統蔡英文、外交部長吳釗燮、國防部長邱國正等會面,訪團將針對台美重要議題廣泛交換意見。

編者按: 疫情嚴峻,教育部日前放寬停課新制引發爭議,國中小學生是否該施打疫苗,國家又有怎樣配套措施引發關注。衛福部部長陳時中13日表示,本月會再次針對幼兒接種召開專家會議,幼兒劑型採購涉及「輝瑞、BNT、台灣、上海復星」四方,已進入最後談判階段,但並未透露數量。

面對全球電子產業、汽車產業的供應鏈都受到來自疫情、國際局勢、運費的影響,施振榮表示,疫情、戰爭的確影響供應鏈,海運影響就很大;雖然接近終端消費市場生產是供應鏈長久以來的大法則,但如IC這類體積小、單價高的產品,不一定要靠近市場、可以走空運,單價低、體積大則演變成區域性供應鏈、分散生產。

美國升息、俄烏戰爭及大陸封城三變數持續衝擊全球經濟、推升通膨。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朱澤民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4.02%,較2月的預測4.42%下修,且預估今年全年失業率約3.6%、今年CPI年增率約2.48%,亦即今年痛苦指數將逾6%。

編者按: 烏俄戰爭已過去六週,曾被譽為歐洲糧倉的烏克蘭平原,也因戰爭破壞導致無法收割;世界貿易組織(WTO)12日將今年全球貿易成長率預估由4.7%大砍至3%,其理由正是因為烏俄戰爭的影響,並警告物價勁揚可能引發糧食危機,這長戰爭替尚未在新冠肺炎衝擊下恢復的世界,帶來潛在並具毀滅性後果。

《金融時報》指出,隨著俄烏戰爭推動能源和食品價格飆升,雖然美國通脹升至8.5%,是自1981年以來最高,但剔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數漲幅低於預期,給美聯儲帶來喘息空間。

編按:美國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高達8.5%,續創40年新高,聯準會5月升息2碼勢在必行,加快貨幣政策緊縮腳步;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明確表示表示,台灣不會等幅跟進,升息會視國際經濟發展與國內通膨情況每季來檢討。

編按:香港徹底落實《港區國安法》,以區家麟涉嫌「串謀發布及/或複製煽動刊物」罪被捕,並疑涉去年「立場新聞案」。嚴重影響新聞自由,報導界線愈趨模糊,使新聞工作者難以釐定,有意削弱作為「第四權」的監察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