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經濟部表示,修法明定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是呼應國際發展趨勢,規範新建、增建或改建的建築物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除了可以讓屋頂增加隔熱,同時增加綠電供給等,未來從源頭結合建築設計,避免二次施工,提升建築美觀。

投資自然必須要有制度配合,目前農委會「接受捐款執行認養植護樹與野生動物保育作業要點」收受企業捐贈,卻不管是否有「外加性」、得以確實有利於生物多樣性、是否可以惠益原住民的做法,實可謂為德不卒,且有政府帶頭漂綠之嫌。目前林務局積極推動之林業多元生產、殘餘木料運用,亦缺少惠益共享與生物多樣性的監管機制。

台灣明確將「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入法,企業是真永續還是「漂綠」,也成為各方關注的議題。對此,環保署表示,台灣分階段徵收碳費,同時鼓勵企業執行自願減量專案,對於減量額度抵換交易有把關機制,讓碳交易是減碳助力而非漂綠。

七國集團致力於到 2035 年實現電力行業“完全或絕大部分”脫碳,並“加速”淘汰未減排的燃煤發電,儘管 G7 多國能源和環境部長在會議之前協商中承諾到 2035 年實現電力行業脫碳,在迫切需要 G7 領導力時,德、日分別在繼續使用天然氣和煤炭的問題上堅守立場的反對,未能為設定淘汰煤炭的最後期限。

日前傳出台水提交立院的報告指出,現行水價難以引導民眾節約用水,擬採擴大累進費率,而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則說,今年已開徵耗水費,其他用水部分,目前尚無規劃要調漲,呼籲民眾節約用水。

總統蔡英文宣布台灣將成立碳權交易所後,外界關注總公司設立地點。行政院長陳建仁12日宣布,碳權交易所總公司將落腳在高雄。證交所也補充,台灣碳權交易所目前規劃總公司將設立於高雄,資訊交易中心設於台北,並於台北及高雄兩地分設據點同時分工營運,全力推廣人才培育。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立法院三讀通過環境部組織法,特立設環境部,明定9大掌理事項,包括環境影響評估、環境檢驗測定、空氣品質及水體品質保護等,並設立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化學物質管理署、環境管理署,以及國家環境研究院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等4個次級機關。然 未納入山林水土等業務,僅附帶決議要求政務委員督導成立「自然資源整合治理小組」,環團直言,行政院多個橫向聯繫小組功能往往不彰,對整合不抱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