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去年疫情高峰過後消費需求暴增但上游頻頻缺貨,使全球通膨拉警報,至今已有13國央行至少升息1次,其中包括新加坡、韓國、紐西蘭及多個開發中國家,但最具全球影響力的聯準會及歐洲央行至今還沒行動,令全球密切關注動向。
聯合報「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顯示,民眾持續認為兩岸軍事、政治與外交關係偏向敵對,經貿及民間社會互動則相對和緩。對於蔡英文總統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今年調查評價逆轉,滿意比率降至四成,不滿意比率則增加到四成八。
晶圓代工廠台積電正式拍板決定赴日本投資設立晶圓製造廠,預計2022年開始建廠,將於2024年量產。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今天表示,期待對日本經濟安全保障帶來很大助益。
台積電總裁魏哲家14日正式宣布,台積電將會在日本興建特殊製程12吋晶圓廠,提供22奈米及28奈米製程產能,並可望獲得日本政府及日本客戶支持。預估該廠將在2022年開始興建,2024年底進入量產階段,可擴大台積電的全球布局。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今天承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重要性,也希望這個組織成功,但表示,美方對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的立場已改變。
行政院長蘇貞昌14日核定明年基本工資調漲方案,月薪從2萬4,000元調高至2萬5,250元,調增1,250元、調幅5.21%,時薪由160元調高至168元,自2022年1月1日起實施,預估逾245萬名勞工受惠,其中台灣本土勞工約200萬人受惠。
英國議會跨黨派小組近日公布對政府抗疫政策提出檢討報告,認為英國防疫政策是「公共衛生嚴重失誤」,尤其疫情爆發初期,未能及時採取措施防止病毒蔓延,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失誤之一。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對錯誤的政策提出檢討,這是英國依科學證據決策的偉大之處,值得學習。
央行副總裁陳南光13日指出,台灣過去20年來通膨率偏低,但用更長期的時間觀察通膨議題,可發現「這次不一樣」,全球發展結構上出現三大新的因素:去全球化與供應鏈重組、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政府債務貨幣化,使得這次的通膨與通膨預期逐步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