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南光:台灣要注意 通膨說變就變

央行副總裁陳南光13日指出,台灣過去20年來通膨率偏低,但用更長期的時間觀察通膨議題,可發現「這次不一樣」,全球發展結構上出現三大新的因素:去全球化與供應鏈重組、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政府債務貨幣化,使得這次的通膨與通膨預期逐步升溫。

陳南光說,「通膨預期說變就變,一不小心就會引發真的通膨,不應該只解釋為短期現象,過去寬鬆貨幣政策仍可維持低通膨,但台灣以後沒那麼Lucky了」,央行貨幣政策、物價監控、CPI統計都要儘快重新投入人力加快檢視,深入研究與調查,否則將引發更大危機。

為紀念中研院士劉大中對台灣經濟長期發展的投入,台經院、中研院經濟所等經濟研究智庫共同舉辦研討會,主題定為「疫後大通膨時代即將來臨?」

原任台大經濟系教授的陳南光發表「消失的通膨何時再現?」演講,指央行長期以來的貨幣政策在「通膨預期定錨」扮演重要角色,現在的問題是,央行抗通膨的公信力正在削弱,可能動搖民眾長期以來的通膨預期定錨。在疫情導致供需混淆、碳排放管制等新情勢,接下來主要央行如何應對上升的通膨預期,至關重要。

他也提及,各主要央行涉入金融市場的運作已深,加上已累積龐大的政府與民間負債,讓各國央行政策回應通膨顯得躊躇不前。

劉大中先生教育文化紀念基金會董事長許嘉棟表示,目前央行的政策利率,即重貼現利率和市場利率嚴重脫節,市場上充斥太多游資,使得股市和房市等資產價格一直在上漲,央行卻不能不顧及全球水平恣意大步升息,只能用信用管制措施,央行貨幣政策在抗通膨議題上少了著力點。

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吳中書則說,經濟學上控制通膨比控制通縮容易,根據中經院PMI團隊調查,企業主對於下半年的獲利率持平看待,及至明年也如此,相信因大宗商品引發的WPI上揚,會隨著明年供應鏈回歸正常而反向下跌。

相關新聞

本月8日,立法院在朝野無異議下通過組成修憲委員會,預計將審議「廢除考監兩院」及「18歲公民權」兩項修憲案,...
台灣23日針對重啟屏東馬鞍山核能發電廠( 核三 )進行 公投 ,約430萬人投票支持,遠多於反對的150萬人。但提案須獲全體選民四分之一、...
 總統賴清德21日表示,面臨新《財劃法》通過後,中央財源大幅縮水挑戰,台美關稅談判仍在進行,嚴峻國內外情勢下,明(115)...
川普政府頻釋出有意入股台積電 (2330) 的訊息,外界臆測,美國晶片法案政策恐溯及既往,以過往承諾補助換取入股,讓台積電等半導體大廠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