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俄羅斯等非加盟主要産油國組成的「OPEC+」從實質意義上維持了現有的階段性原油增産計劃。十分重視與進攻烏克蘭和美歐産生對立的俄羅斯的合作框架,並未進行美歐之前所期待的大幅追加增産。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遭國際制裁,促使油價飆升。登政府考慮從戰略石油儲備(SPR)每日釋出100萬桶,為期數個月,藉以降低油價。 知情人士說,總釋放量可能高達1.8億桶。
CNBC本周對當前市場面臨的頭號威脅進行調查,46%受訪者直指是聯準會政策失當,恐怕會擾亂多頭市場。33%認為美國通膨飆升是最大威脅,11%則把矛頭指向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另外6%點名美中關係緊張,4%說是疫情再起。
《金融時報》報導,IMF第一副總裁戈皮納特警告說,對俄實施的前所未有的金融制裁,可能會逐漸削弱美元的主導地位,導致國際貨幣體系更加碎片化。
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於《聯合報》撰文分析,俄烏戰爭推高了石油與黃金價格,大量資金轉往對美元相對強勢、價格相對穩定的人民幣避險。而較少被討論的國際政治因素則是,特定國家或政權領導人意圖規避美元霸權的制裁或制約。未來美元和人民幣的戰爭是否成為俄烏戰爭衍生的另一條戰線?值得關注。
編按:《日經》針對美元衝擊專題報導,1971年8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宣佈停止黃金和美元的兌換,令「黃金美元本位制」瓦解。50年前,美國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使貨幣政策的靈活性隨之提高,容易抑制繁榮與蕭條的波動幅度。另一方面,資金的大量供給,也許導致阻礙應對數位化等的經濟結構變化。中國崛起更是加劇美元地位下降。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分析指出,短期而言,烏克蘭戰爭造成全球經濟增速下降、通脹上升;長期而言,它將危及全球化,使經濟脫鉤不可避免。
獨立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分析指出,真正要化解當今的高通貨膨脹水準壓力,積極加速生產力的普遍提升,積極彌縫供應鏈斷鏈的罅隙與連結、強化國內外物流效能效率與速率,才是正確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