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看守台灣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綠色和平等指出,環保署升格前動作頻頻,不僅推出循環杯政策、網購包裝減量、旅宿用品減量期程,並研擬「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力求廢棄物最小化,更提出2030年減量13.8萬噸原生塑膠的新政目標。環團表示,上述措施雖有期待之處,但面對失控的塑膠汙染。
永續發展是近來企業經營非常重要的名詞,其意義為「滿足人類當前需求、又不損害後代子孫滿足他們需求」的發展模式,例如: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因此當前企業不能只考量自己能永續,還要關注環境保護,不要損害後代子孫的生存環境。再者,企業經營不能製造社會不公平、不和諧,以及不要加大貧富差距,亦即企業經營也要關注社會的永續性。
換句話說,在失敗的環境與社會之中,即使再成功的企業也不算成功。獲利僅是企業的基本目標,...
環境部 將於明天正式揭牌,外界所關心的碳權交易、碳費子法也是將成立的 氣候變遷 署重中之重的課題;截至今天,已陸續預告5項子法,而交易辦法、碳費委員會設置要點,也將在年底前推出。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將於22日改制為「環境部」,將同時成立四署一院,分別是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化學物質管理署、環境管理署、國家環境研究院。而碳權交易、碳費等相關規範,都將是氣候變遷署首要課題。
因應「碳權交易所」8月7日正式成立, 環保署...
金管會 昨(17)日宣布全面接軌IFRS永續揭露準則,敲定2026年為永續元年,2027年3月中將有119家資本額百億元的上市櫃公司在年報上率先揭露永續資訊,此舉可吸引更多永續資金投入台灣、有助推升 台股 ,企業與台股可望同享利多。
企業年報上揭露永續資訊, 金管會指出有四大效益,一、有助企業納入國際指數成分股及ESG評等,增加能見度 ;二、吸引更多永續資金投入台灣;三、防止企業「漂綠」;四、加速永續轉型和承諾。...
今年一月,《氣候變遷因應法》三讀通過,明訂台灣應於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目標。製造業部門排碳量占全國五成以上,因此產業排碳大戶是否積極響應政策宣示投入淨零轉型,是國家淨零目標能否達成的重要指標。然而根據金管會公開的上市櫃公司填報之減碳承諾,目前僅有7%上市櫃公司承諾淨零,多數企業仍在觀望是否要開始積極減碳,卻未見政府部門拿出減碳決心、制定有效的政策工具。
在「2050淨零排放」總目標的前提下,「臺灣碳權交易所」8月7日於高雄市開幕。交易所揭牌當天,總統、行政院長等政府首長雲集,共同見證台灣追隨國際腳步,正式將「碳排放權」轉化為商品,希望透過碳權交易,提供企業減少碳排放誘因,緩和地球日趨嚴重的暖化危機。
金門縣 環保局 表示,為落實 減塑 行動,自明年9月1日起金門縣轄內飲料店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包含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違反者將依廢棄物清理法第51條第3項規定,處新台幣1200元至6000元罰鍰,希望減少一次用飲料杯生產與廢棄處理對環境的衝擊。
經濟部公布「開發單位使用再生水辦法」,限制每日2萬噸用水的工業大戶未來在擴建舊廠、新建廠時,工業用水必須使用5成的系統再生水,預計明年2月1日正式上路。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台灣3年二度遭遇旱情,去年修正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時,擴大再生水使用範圍,從原本的「水源供應短缺之虞地區」擴大為「使用再生水之適用範圍、一定比率、一定規模、替代方式及其他應遵循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