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光電產業脫碳供應鏈 永續循環經濟的發展

前言

台灣太陽能產業推動,從民國101年起逐漸成長,為了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政府積極推動光電產業發展。但光電板平均壽命為20年,預估到2045年,每年將有140萬公噸的廢棄光電板需要處理,政府與產業都應審慎面對。廢棄光電板回收技術的發展,近年已有不少突破與進展,但離零廢棄仍有一段距離,既有回收處理制度雖已起步,惟民眾及環保團體仍有諸多疑慮,亟需結合各界意見,尋求與環境永續發展的平衡。

引言:

歐嘉瑞理事長(永續循環經濟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根據台灣的再生能源規劃,政府大力推動太陽能發電政策,環境部預估到了2035年每年將超過十萬公噸。當我們期待太陽能作為發展潔淨能源、減緩氣候變遷的利器之際,這些退役的太陽能板回收處理就有很高的迫切性。然而,全球缺乏太陽能板處理和回收的基礎設施,就成為當前的挑戰之一。

環境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已設立太陽能模組回收機制,規範預繳模組回收費用,納入回收基金中。但從循環經濟的角度,我們不僅要回收(recycle),還要創造價值(upcycling),甚至要實現資源回收(recovery)。

因此,我們需要結合各界意見,共同找尋解決之道。今天能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這場研討會。特別感謝余董事長,及今天的主持人陳添枝教授,他將帶領我們順利進行今天的研討會,也感謝與談嘉賓,希望藉由此次研討會,開啟對話、相互溝通,透過專家學者的深度洞察和產業界的實際經驗,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應對光電板回收的挑戰,一起推動台灣光電板循環經濟產業的發展。 

主持:

陳添枝(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前國發會主任委員)

我非常喜歡這個永續發展或是永續利用、回收再利用的觀念,在這個觀念下,所有東西都是資源沒有垃圾。有一天我們做到垃圾消失了,或者沒有什麼東西應該要被焚化,所有的東西都來自資源,也回歸到資源,形成一個完整的cycle,那我覺得這個世界就非常的美好。

記得很小的時候住在鄉下農村裡面,既沒有垃圾車、也沒有垃圾回收廠,等到城市裡面才發現有垃圾車,有垃圾回收這件事情。以前住在鄉下可以丟棄的東西,自己會腐化掉,然後就回到那個土地裡,不會造成污染,人跟環境中間是一個非常和諧的關係,我們應該要回到那個時代。

這個觀念若用在人,也特別的溫馨,人會老,如果無法產生價值,就造成社會的負擔,若從循環的觀點,透過一些機制轉化,讓老人可以繼續有一點貢獻,作為一個人若可以永續貢獻,一直到他消失為止,這樣的一個哲學角度,是一個非常好的idea

建構脫碳供應鏈  邁向淨零循環經濟

蔣本基(台大環工所教授) 

2021年世界經濟論壇(WEF)提出全球有食品、營建、時尚、化工(塑膠)、電子、汽車、服務及運輸等八大產業,其相關供應鏈的排碳量,已超過全球碳排量的50%,值得各國去關注;上述企業均應建置脫碳供應鏈之管理制度,將範疇一、範疇二、範疇三的碳排放管控好。我們國家的淨零排放12項策略,其中前瞻能源、碳捕捉、自然碳匯、及資源循環零廢棄,是建構脫碳供應鏈,邁向淨零循環經濟之關鍵策略。

建構脫碳供應鏈,使每一個產業要做到淨零循環經濟,就要把上、中、下游供應鏈之污染及排碳情況弄清楚,以太陽能產業為例,上游的材料矽晶圓、矽晶片,中游的太陽能電池模組,下游太陽能發電系統工程及電廠維運,都有不同的碳排及污染,未來若要兼顧「污染防治」及「碳排放」問題,必須落實「綠色化學原則」。

資源循環零廢棄  國家上位政策

其實循環經濟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如何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建立新的商業模式,讓企業的經濟效益極大化。循環經濟實踐策略一般採用Resolve這個字,其中要懂得這個resolve這幾個字 RE是代表Regeneration 再生,S是代表Share 分享,O是代表Optimize優化, L是代表這個Loop循環,V是代表Virtualize虛擬化,E是代表Exchange交換。

所以,環境部對於國家永續發展,特別對於循環經濟提出了「資源循環零廢棄」的戰略目標,首先訂定各種材料的資源回收率要達到一定程度比例,最終就是「零廢棄」、「全回收」。而要達到此願景目標有四個重要理念:第一個就是綠色設計、源頭減量,第二就是把再生材料,取得再利用,取代原生料,第三必須建立完整的循環網路,第四就是推動技術創新與制度改善。這是國家重要的上位策略,需要逐一落實才能真正實現淨零永續與循環經濟。

經濟部在2000年就強調綠色供應鏈,綠色供應鏈強調的是綠色採購、綠色製造、綠色分配,按照WEF世界經濟論壇制定,將綠色供應鏈轉換為價值供應鏈,並透過循環經濟的概念,建構一個脫碳供應鏈。要建構一個完整「脫碳供應鏈」的成功關鍵,就必須在整個供應鏈的環節中,重視「碳」的產出,也是近幾年國際上一直在討論的碳洩漏的問題,也就牽涉到範疇一、二、三之間的關係。

建立脫碳供應鏈 作全生命週期評估

脫碳供應鏈建立過程,不是只有技術問題,必需要有政策指導與公司治理、供應商合作與信息公開規範、設計選擇與績效衡量的評量標準、及價值鏈上游與下游的碳排放管控,做好碳盤查、及完善的市場監管制度與生態系統。若以廢板回收為例,其技術路線包括:收集運輸、拆解分類、粉碎分離、及精煉回收等;首先需要完整的循環網路系統來支持,其次要著重技術的創新與突破,降低成本,提高回收收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各種回收技術包括:熱熔、熱刀、乾式、濕式、或物理破碎,均有其優缺點,國內工研院與成大陳教授實驗室均發展出幽流的技術,國際上也有範例可以參考。

我深信自2040年及2050年間,太陽光電在綠色設計技術應會有一些突破,此外,太陽光電本身是綠電,若能同時採用綠色解決方案,提升材料使用的效率,製程裡使用綠色化學品減少環境污染,使用低耗能回收處理,最終將二氧化碳再利用,產生氫能集合成燃料,達到淨零循環經濟。(如圖所示)

目前ISO國際規範針對碳排放交際很多監督管理制度,建立嚴謹監督管理制度,特別強調要用全生命週期評估方法(LCA),包括:設定範疇、資料庫、衝擊評估、數據闡釋等標作業方法,用以評估各項創新技術及綜合管理策略是否具減碳效益;因此,學術界跟產業界要跟政府一起合作,建立整個供應鏈體系的關鍵指標,衡量方法及技術指引,將系統優化、環境衝擊極小化,經濟效益極大化,邁向淨零循環經濟。

推動再生能源 仍應落實環評

陳椒華(監督施政聯盟召集人)

針對光電、綠電以及廢棄物的利用問題,我分享自己在立法院所接到的陳情,以及自己親身的觀察。很多是關於光電選址及環評的問題,特別是是關於光電在古蹟、山坡地斷層帶,還有,之前很轟動台南88顆子彈案有關的問題。以下來陳述我所看到的問題。

地方自行放寬 中央漠視農地切割

在立法院,光電確實是受到很多關注的問題。人們對漁電共生有很多的疑慮,我自己也親自前往台南學甲查看過,很驚訝,現場未見到任何養魚的跡象。台南還有許多地方,如七股,都被大規模開發為光電場域,引發居民擔憂熱效應等問題,但政府並未給出令人滿意的回答。我們當然都知道光電板的再利用固然重要,但前提,要如何讓人們先接受目前太陽光電推動?綠電的瘋狂拓展在地方上是否被接受,對環境長遠的影響,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

現在常說農地變更設置光電場,小於兩公頃不須經農業部同意即過關。我調查發現經濟部在110年召開過一次會議,討論了光電案件的通過標準,是包括要求必須在109年7月31日之前取得地政機關同意、土地清查以及台電的審核文件...等,才能免環評。然而,我收到的陳情,許多案件都是在109年之後才提出的新案件,雖是小於兩公頃,但仍被台南市政府通過。原來,台南市政府在110年後發函,「自行放寬」了原本的規定,允許在112年7月31日之前提出的案件仍可受理,且土地清查要求也延後到112年4月30日。

我擔任立委曾針對此事召開記者會,但台南市政府回答他們是合法的。但比照原先經濟部的紀錄,顯見有牴觸,甚至有偷跑、黑箱的嫌疑。此外,我們更看到許多農地被切割成小於兩公頃的光電場、甚至魚塭也是這樣。估計未來還有很多大案場,就會透過這樣不透明的狀況,悖離光電案發展的基本原則,也違反公開透明的過程,這讓當地民眾如何可以接受?

應兼顧生態區及古蹟的保育 

此外,一些生態敏感區或不適合興建的地方,也在類似缺乏環境評估的過程,出現了爭議和居民抗議的負面報導,也讓人民對光電發展產生了懷疑。過去,有環評討論機制,彼此溝通空間多,但現在光電案件,除了濕地,幾乎不需要環評,對此,許多環評委員曾有過許多討論,並指出由於環境部沒有堅持,未能修法讓相關環評成為必要條件,才導致目前的結果。而環評委員的連署意見,迄今超過一年,也仍未見有新的進展。

更有一些光電開發案件已擴展到山坡地,甚至選址選到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蹟進行開發,如屏東的二戰遺址石頭營。原本石頭營是可升級成為世界文化遺址,但屏東縣政府文化局沒有配合,導致無法被認定,再加上缺乏妥適環評計畫,導致這個文化遺址最後還是被開發了。擔任立委期間也曾要求農委會修法,得到的回應卻是「已送行政院」,然後就沒有下文,讓我覺得相當無奈。

另一個在高雄山坡地的光電開發案的例子,根據之前的調查顯示,該地區正好設在已公告的車瓜林第一類活動斷層,是潛移斷層上,也有豐沛的地下水,共14筆土地,其中有11筆是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7筆是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因此不適合做光電開發。那時我還在立法院,舉辦了協調會和記者會,高雄市政府也做出了善意的回應,表示希望業者能與當地居民溝通,我認為高雄市政府的決定是正確的,因為目前只有地方政府有權能夠對開發案提出意見和檢查。

地方政府應把關 政治應利益迴避 

還有一個更嚴重的案子,台南市學甲區宅子港段光電場遭人檢舉,光電場下方違法回填事業性廢棄物,在議員、環保團體監督下,環保局派人開挖採樣,挖出營建等各式廢棄物,初估遭回填約6萬7500公噸;媒體報導說此案與某政黨前中執委有關。學甲爐渣案涉及不當的傾倒媒體報導很多,我自己覺得政治人物與光電業者不應該有這種利益關聯。我也親自去台南學甲查看了光電板下方的營建廢棄物,發現下方是魚塭,於是我懷疑魚塭下面可能埋著事業廢棄物,希望繼續開挖,然而很可惜,當地環保局不願意繼續往下挖掘。

如果真是推積了事業廢棄物,可能導致對環境的破壞,地下水的安全性也受到威脅,這其中更可能涉及官商勾結,地方政府應該為當地民眾去積極扮演把關者角色。如前面所說,大量農地被切割成小於兩公頃的地,來規避農業部的規範,地方政府是有責任的,這也是現在許多居民反對設置光電場,擔心帶來污染和熱效應,影響當地原本的農業、漁業的生計問題。

以上幾個陳情案,都顯示了民眾對於光電板案場與廢棄光電板的管理是非常重視,其中包含的矽、銀等重金屬,如果不妥善處理,會對土地、水源造成污染,這是大家最在意的。因此,早期提議在水庫設置光電板,大家就擔心是否影響用水,到最近山坡地、濕地、農地等設場域的陳情案,也是擔心對環境造成的破壞。

現在的法規的確存在很多問題,但執法單位善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特別強調,對於該不該環評,這部分一定要明確規範,不能有模糊空間,不然就容易發生現在所看見的問題。綠能、光電開發是必要的,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來解決,只有通過政府、業者和公民的合作,我們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綠色能源,並確保地球的永續發展。

前瞻技術 帶動循環產業發展

李宗銘(工研院副總暨材化所所長)

工研院大概從2016年開始,針對太陽能面板相關的循環回收技術,以及新的易拆解太陽能面板redesign開始做研發,這樣的技術開發在經濟部的支持下,大概在去年,易拆解的面板相關技術,通過了國際的認證,正如火如荼的推動國內易拆解、可循環的太陽能面板的製造。

太陽能是我國推動綠電很重要的能源策略之一,目前國內依賴燃煤、天燃氣來供電,為了降低碳排數,再生能源策略相關的風力、太陽能發電變得很關鍵,特別是太陽能板的安裝,這幾年已經到非常大的量,台灣又處在一個非常不安定的地區,夏秋有颱風,冬天會遇到地震,這些會造成太陽能面板的損壞,這樣的損壞不斷的累積,會帶來環境問題,特別是太陽能面板當它使用壽命一到,這種事業廢棄物要怎麼樣來循環利用,就變得格外關鍵。

低碳回收  高效資源循環利用

傳統的太陽能板,中間靠 EVA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來黏合,且氣密性要好,要能耐用到至少20年,因此設計得越好,就越不好拆,拆要花很大的能量去破壞,除了會造成裡面的矽晶片也被破壞,且回收過程需要用更多化學方法去回收,浪費資源,也不環保。因此,工研院研發時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太陽光電模組(PV)回收要注意環保問題;二是回收過程如何達到低碳,讓矽、銀、玻璃等材料可永續循環。

國際上既有回收方法多數以破碎分選處理技術為主流,這無法讓材料高品質回收,容易造成矽晶破片,使得高價矽、銀未能有效提取,而拆解面板通常都要四、五百度高溫,能耗就多出來了,無法做到低碳循環回收。

因此,工研院研發的重點在哪些回收技術可以達到低碳、且回收的PV可有效循環利用。若矽晶片回收後完整再生,碳排放僅原生矽晶片生產的0.4%,若再生的矽晶片直接導入太陽能電池生產線使用,太陽能模組製造可降低64%的碳排放;或者,再生矽晶片作為長晶50%原料添加,也可降低20%的製造碳排放。

工研院研發完成的PV模組回收循環技術有別於國際作法,以低能耗、低碳排的精細技術,連續式拆解傳統廢棄PV模組,目前一個機台日處理量能48片;玻璃、晶片與金屬銲帶可完整全分離,過程無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或任何有毒氣體產生,並經由化學程序,自電池片回收高純度矽材料與銀材料,提高除役PV模組的整體回收率與價值。以前台灣沒有辦法做純化,回收後便宜賣到歐洲、日本去提煉,未來我們可以自己來做。這樣的實驗示範線設立在工研院,未來可以跟國內的廠商來合作, 一起共同研究探討。

易拆解光電板  提高材料回收比例

有鑑於全球太陽能板的製造與使用會越來越廣泛,光靠拆解回收不符合循環經濟的概念,因此,如何設計出易拆解的太陽能面板,成為工研院努力的方向。但所有的redesign不能只有想怎麼易拆解,新設計出來的材料應用,要與現有的太陽能面板產業製程相容,且發電效能可靠度至少要跟現有模組有同樣的效能,這是非常有挑戰。最後,新設計也要對環境友善,未來廢棄回收是不是真的可以做到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的經濟效益,來降低碳排放量,這些是當初在設計易拆解太陽能板很重要的依循準則。

太陽能模組的結構,上下有玻璃讓光從上面進來,再通過EVA 照到太陽光電模組(PV)產生電流,下面的背板則是反射一些光,讓發電效率再增加一點。傳統EVA要分離時一堆材料會混雜在一起,影響到回收的價值。所以工研院從這個最關鍵的EVA下手找方案,我們發展出一種熱塑性的熱可塑彈性體(TPE) 。這個材料,同樣可以保護矽芯片,不讓水氣灌進來,在拆的時候這個TPE比EVA來得好拆,研發過程花了很多的力氣,也找到高雄一家做合成皮的廠商願意投資,幫我們生產出將一層EVA跟一層TPE 共壓出產出的易拆解複合膜。

取得國際認證 並與既有製程相容

這樣的易拆解模的結構,讓太陽能板在拆解的時候,材料有百分之九十二以上的回收率,拆解的碳排量降低百分之五十,回收成本也可以降低。最近的兩年到三年的時間為了取得國際認證,我們在工研院中興院區、外島澎湖、與CEA Liten在法國南部 Cadarache設置示範案場,澎湖是一個非常嚴苛的場域,高鹽、又高熱、高強風的地方,我們在這樣的條件下,驗證新設計的產品的可靠度,陸續已經取得國際認證,證明材料及製程與既有製程可以配合,也取得產品可靠度驗證。

這個產品能夠到市場生產安裝前,我們曾經到基隆嶼設案場,大概在5年前基隆嶼沒有電,靠燒柴油,基隆市政府鼓勵我們去安裝,作為綠電示範的觀光區域,海巡署在那裡駐紮,洗個澡要燒柴油,我們免費幫忙海巡組裝了一套,有很好的效果,之後陸續在其他場域去做認證,過程很辛苦,但也很好玩。易拆解太陽能面板技術,是全球第一個可有效拆解PV模組設計,高純度完整矽晶片、完整玻璃,及高純度的銀化合物模組材料的回收,與傳統廢棄面板回收比較,經濟效益可以高達四倍之多。

面對300萬噸廢棄 智慧分選、資源回收 

陳偉聖(成大資源系教授)

全球太陽能裝置量不斷增長,預計在2040至2050年間,我們將面臨處理約三百萬噸以上的廢料。因此,建立處理、分選資源的系統刻不容緩、勢在必行。我個人過去專長就是專注於分選,且研究如何將技術落地,與國內廠商合作,因此,在國內回收產業我們的角色也算是很重要。

國際回收現況  仍在起步

目前,各國的資源循環法案有所不同,但都在向著更高比例的資源循環努力,但都尚未達到完整、妥善,且完全開放給全世界國家使用的階段。歐盟WEEE(電子和電氣設備廢棄物指令)等法案規定了回收目標,包括逐步提高回收比例,未來可能要求高達90%都必須資源回收;日本也有相應的法規和措施,以促進太陽能產業的資源回收;德國法規要求去除EVA,將矽分開,分別做成矽錠、碳化矽錠分別回收,需符合歐盟標準。 

現在全球太陽能板建置容量以中國為最大,總量在176 GW,未來必定會產生大量廢棄物,但法規上卻未有具體的回收政策與法令規定。日本的裝置量也相當可觀,在日本的非營利組織NEDO(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在日本是一個獨立行政法人,由經濟產業省所管轄,主要業務為環境保護政策與科學技術開發,也是廢太陽能板回收製程的重要支持者。而在美國目前針對太陽能板進行回收的企業僅只有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主要研究碲化鎘型太陽能板。

在台灣,我們從2010年正式引進FIT這個系統,這十年也是積極落實綠電先行和百萬屋頂的部分,讓太陽能板建置數量快速成長起來。太陽能板中,薄膜和矽晶圓是重要的組成,而薄膜在台灣是有案場的,其他案場多以多晶矽或單晶矽為主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污染物的積累,發電效率會下降,進而需要更換太陽能板。市場上有兩種處理方式,其一,轉賣到二手市場,如南亞、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其二,就是拆解回收。

回收和再利用技術部分,某些技術可以直接回收原始的太陽能板,並在製造新模組時重新利用這些材料。但目前案場已安裝的,多數無法完整拆解再利用。但因為鋁回收已經很成熟,就常見到被拆除鋁框後的太陽能板,任意棄置報廢的狀況,因此呼籲政府在大量廢棄產生之前,應建立一套完善的回收系統,並回溯至生產端,不僅能降低生產太陽能板成本,更能保護環境,達到永續發展的理念。

回收技術突破 朝零廢棄努力

太陽能產業回收目標,應該包括,很有效地資源化所有太陽能模組設備,達成資源循環;其次,降低生產過程廢棄物產出量、減少化學原物料使用、提升模組設備資源化比例、當廢棄回收時貴金屬能有效回收。

其實,太陽能電池在製程中,會造成很多的研磨漿液,就是所謂的切削矽泥,目前每年1,000公噸的切削矽泥產生,包括,液體的切削油(PEG、DEG 或 PG)及固體矽泥(碳化矽、矽與鐵等組成),對環境仍有相當的危害,談太陽能板回收時,不能忽略太陽能板製程所產生的廢棄物。

至於,太陽能板資源循環技術大家都在談,因為矽晶型太陽能板與薄膜型太陽能板結構有些微差異,故回收流程略有不同。過去對矽晶太陽能板較少進行回收,各國多採直接掩埋或焚化。因應環保意識抬頭和歐盟WEEE法令,歐盟PV CYCLE 與日本NEDO等公司有在執行矽晶太陽能板回收行動。

矽晶型太陽能板透過自動化拆解後,利用熱處理,將聚合物進行燃燒(500度,30分鐘)分離出玻璃與矽晶電池,在利用連續電解萃取回收銀、銅;鉛、錫等金屬。最後,用濕式蝕刻技術蝕刻出矽晶表面。

薄膜型太陽能板雖市占率不高,還是佔有一席之地,若拆解未損壞,透過高溫(450~500度)破壞EVA層,接著透過噴砂處理讓半導體層與玻璃分離,並產出半導體層(純度高達5N),作為次級源料重新進入循環;若已破碎會碎成小於5mm小塊,將混合材料碎片加水攪拌,分離半導體與玻璃後,透過浮選機完全回收金屬化合物,並依照各金屬性質選用適當的溶劑,將金屬化合物再還原成金屬。

當太陽能板拆除、進行分選後,每個分選項目都需要仔細處理。在未來,太陽能板的拆解和回收將會更加重要,並且需要開發更先進的技術。事實上來說目前,歐洲和日本的技術還不足以引入台灣,台灣業者需多方研發改進,以實現更好的資源循環和環境保護。

解釋名詞

FIT上網電價(Feed-In Tariff)

也被稱為強制性上網電價補貼,或者政府電力收購制度,旨在加速推進可再生能源廣泛應用的政策機制。期間發電者每向公共電網輸送一度電,除了獲得原本的電價外,還可以賺取若干補貼。

太陽能板回收商機可期

謝雅敏(成亞資源科技總經理)

成亞資源是在2015年隨著太陽能產業在台灣發芽成立的一間公司,一開始我們做的是太陽能長晶切片廠的矽泥回收,一直做到現在。所以台灣亞州矽島的矽以及與矽有關係的下腳料、半導體的矽等,大概都在我們公司這個巧手之下循環。

回收循環可分成幾個不同等級,比較低階的用在煉鋼時作為矽鐵的取代料,比較中階的用在矽鋁合金生產過程的替代料,比較高階的就回到矽的長晶料,不同等級產量也各有不同,高階回到矽的長晶料一個月大約在幾十噸。

廢棄太陽能板數量 呈指數型成長

太陽能板的光電材料是矽,也是成亞專業想做循環的對象。目前全球太陽能板建置量逐年增加。而隨著時間推移,未來太陽能板使用壽命到期,矽資源也將在回收過程分離出來。根據國際能源組織的報告,全球到2020年安裝量已達到760GW;台灣與全世界一樣,政府政策目標到2025年的建置規模設定為20GW,也呈指數上升的趨勢。預估2050 年廢板處理全球產值會超過 150 億美元。成亞開始準備設立一個廢棄物拆解回收設施,以應對大量太陽能板進入廢棄物流程的挑戰,我們從20182019年就一直等著這個時機。

面對這個趨勢,全球都在積極研究和發展相應的技術,加上現在全世界都在追求淨零,減少碳排,這個方向趨勢是值得注意,也具有商機。在法規面,各國都通過相應的法案來管理廢棄太陽能板,多數採用了補貼金等方式來管理,政府則是向太陽能板進口者(或生產者)收取費用。台灣政府也是通過建立基金來管理所徵收的廢棄物處理費用。為此環境部將廢板設立廢棄物管理代碼D2528,以便讓每一片太陽能板都被有效列管,基金由環境部專責單位來管理,來資助廢棄物處理和回收工作,以驅動後面的市場機制。

回收商機可期  制度面可更完善

在歐盟,通過WEEE指令,將太陽能模組納入回收體系,凡是太陽能模組進入到歐盟就要先繳納費用並納入基金裡面,就像一台冰箱到歐盟國家,廢棄時也不會退回原產國,是在當地拆解回收,所以,太陽能模組徵收的這筆費用所成立的基金,就是用來處理與它相關的廢棄工作,作為一種補貼。歐盟於2007年成立專門處理太陽光電產品廢棄物的非營利組織「PV CYCLE」,會員涵蓋模組業者、廢棄物處理業者等。日本也是依循歐盟的補貼方式推動回收處理。我們環境部也有回收基金管理委員會,對回收站的做法也與歐盟類似,建立回收體系制度,以因應太陽能廢板排出的情況。

未來我們太陽能板一年也有一萬噸以上的廢棄量,還會逐年增加,難道我們堆在路邊嗎?因此,建議台灣一定要有一套完整市場通路來回收,成亞雖已投入這個事業,但光靠我們做不完全部的回收物的循環。整個靜脈工業生態系需要有更多的人來參與,國際的做法也值得政府參考。當然,技術面更需要像工研院或成大陳教授這邊研發產出的創新技術,如果市場採用工研院易拆解技術,未來玻璃等材料可以完整拆解,那整個回收價值如工研院簡報就會從6億變24億,是很可觀的市場價值。

面對未來的市場的需求與商機,我們業者當然一定會持續研究和開發新的技術,以提高廢棄物的回收率和再利用率。但是,制度面很需要政府的支持,當然,我們業者也同時扮演實現環境保護、資源回收及產業循環發展的重要角色。面對在地循環我們公司一定全力以赴。

綜合座談

Q:易拆解太陽能板模組的建置成本,與既有的相比成本高出很多嗎?

A:其實建置成本的差異不大,關鍵在回收時經濟效益很高。我們有向經濟部長提建議,部長也說要來研議誘因,鼓勵太陽能板廠商使用這項新的產品,取代傳統作法。若把回收成本也納入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評估,生產者也要去承擔成本,或許大家才有轉換的意願;又或者,傳統太陽能板不好回收,制度面鼓勵營運商買易拆解面板,這樣新設計的材料才會有更多人願意使用,也許有難度,但為了環境永續應該要努力推進。

Q:現有光電模組都是20年設計,有沒有其他機制可以延壽?

A:最近有幾個部分正在努力,一個是p typep型半導體,p-type semiconductor)改成 n type(n型半導體)讓發電比較有效率;另外一個,最近大家正在發展的就是鈣鈦礦,它吸收光的效率很高,吸收光子後,很快地產生電流。台灣面積小,若太陽能板改用鈣鈦礦,不只是紅外線可以發電,其他可見光、紫外光過來時都還可以發電。前友達總經理陳來助,正積極推廣中,非常值得期待。

把握永續經濟循環商機 

Q:剛剛有談到回收產業有機會到東南亞發展,也談到中國市場是最大機會,但中國的問題好像也很多,國際上競爭者也不少。有關回收商機與回收技術發展,能否請老師補充一下?

謝雅敏:東南亞的光電建置因為有國家資助,建置比台灣還要快。但他們光電板效能、及配電系統的饋線做得不如預期,因此,廢棄案場及淘汰廢板也多。中國大陸幅員很廣,建置量在全世界占比很大。2018年新能源政策下實施調整光電電價的平價政策,導致發生舊板提前汰弱。十年前的板子產電效率比較差,一片光電板只能有280千瓦,現在技術升級後一片的發電量可以有420千瓦,舊板不汰換會面臨投資報酬率不夠高,電站會想要換掉效率低的光電板,來提高投報率。在這樣驅動下,廢板商機來得比大家想像早。國內廠商若要到中國拓展,雖政治關係會比較複雜,但如果先做出一、兩個站做示範點,再複製過去,或許有機會。 

陳偉聖:中國大陸光電的場域的數量遠比國內大,但資源循環回收沒有我們這麼積極。當未來大量廢片退役下來的時候,應該會積極來建置回收系統,我們剛剛所說的國際上的,或台灣本土的技術,他們很快就會跟上來,所以我們國內廠商要趕緊把握這商機,但時間蠻短的。

環境永續需要環評把關

Q:從前做環評時,未必在環境永續可以做到多少,但現在環評好像有更多黑箱,沒有環評就更不用說,我們應該怎麼來關注?經濟需要成長,環境也要永續,我們應該怎麼做?

陳椒華:我還是主張一定規模以上的光電案,最好要做環境影響評估,即使環評通過或不用環評,至少要有後續的監督、評估,才能做好環境永續。今天聽到像工研院這種易拆裝的新技術應用,希望政府能夠鼓勵更多廠商選用,此外,目前屋頂型光電發展還是非常慢,希望能夠加速,避免平面型開發,對山坡地、濕地、農地的破壞,讓環境失衡。 

蔣本基:我記得在1973年時,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於余幼華教授首先提出「環境影響評估」這名詞,但一直到1988年環保署成立,及1994年施行「環境影響評估法」後,國人開始正視此議題。一般係藉環保署執行環評會議時,開發單位、環保團體與目的事業主管單位,在會議上溝通與協調,從「永續環境」政策面向,意圖將「環境衝擊」降到最低,「社經效益」提昇到最高。例如:「國光石化案」,我們召開了近100場的環評大會及專家小組會議,將幾十個環境議題,延伸到600多個議題,經1年多時間及理性的溝通,由於本開發案「環境衝擊」大於「社經效益」,最後結論是「停止開發本案」。

目前綠能是國際發展趨勢,也是國家淨零關鍵策略,但無論是太陽能、海洋能、及地熱開發,均應根據「國家永續發展政策綱領」,由永續環境面考量「國土規劃」、「公害防治」、及「自然保育」;在永續經濟面注重「清潔生產」、「綠色產業」及「綠色消費」;在永續社會面關注「人口健康」、「社區發展」、「全民參與」及「公平正義」等。由「淨零永續」面綜合評估太陽光電在臺灣未來之發展。

針對太陽光電對於環境衝擊的部分,我建議應把民眾關心的議題列出來,由民間團體召開「共識會議」,把正反意見全部提出來,讓產、官、學、研、及環保團體一起討論,用「全生命週期」的角度做評估,提出兼顧「環境永續」與「能源發展」的共識作為。

建立資源有價的生態系統

陳添枝:剛剛講到事業廢棄物,因為是廢棄物,爐渣的價格就變成負的,你需要付錢請人把它拿走。誰有能力把爐渣藏起來的人,就能從市場獲得牟利的機會,就變成他的財富,這非常不正確。如果,爐渣定義成資源,它的價格變成正的,很多處理的角度就不一樣。太陽能板也是一樣,如果不要定義成事業廢棄物,是資源,後面會有一個市場機制來處理它,問題就容易解決。如何能夠有一個回收再利用的生態系,政府也把相關法規建立起來,讓這個情境可以改變,我覺得這就是永續發展,或者是蔣教授說的全生命週期循環,建立完善的產業是非常重大的概念。

陳椒華:主持人講的真的就是切重重點。過去遇到營建廢棄物沒有辦法管好,雖然請營建署(國土管理署)出面處理 ,但是混了其他廢棄物,就變成環境部的事情。當立委時,就建議要定相關管理辦法,催了四年 ,到我離開立法院還是提不出來。目前我們是地方自治,中央訂法規,地方負責執行,如果地方人力不足 、中央人力不足、法規面也不足,最可怕就是變成包裹處理,把有害事業廢棄物或一般廢棄物混在一起,就是造成很大的問題,變成污染。光電正在發展,經濟部能夠重視這個問題,做好資源回收再利用,不要又變成就是環境部的事,也不會變成廢棄污染的問題 

陳添枝:這樣就是經濟部負責到底,這個全生命週期的照顧,從頭到尾,也許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如果大家都可以做到資源要用的時候就用,不要不好用的時候,把責任全部就推給了環境部,不這樣切割的話,剛剛討論到類似的爐渣問題,就會不斷的重複出現。 

結語

朱敬平(永循會秘書長):

謝謝余董事長、謝謝主持人及各位講者,永巡循環經濟發展協進會,非常榮幸合辦這個活動,歐理事長及施榮譽理事長也非常的支持。當初選擇這個議題,一來是涵蓋到一個產業的全生命週期,二來也看到太陽能板未來的廢棄量,從循環經濟的角度有機會達到一個經濟規模,我們發想是否可以發展成一個完整的產業,也是解決我們社會上關心的問題。未來,很需要基金會余董事長,及幾位先進專家一起來領導,也再次代表協會感謝大家。

余範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我們可能沒辦法辦100場,不過我們還會做,今天真的很不容易,這是個蠻艱難的問題,也是很實在的問題,涉及蠻多專業。這是一個嚴肅的課題,也是個專業的課題。今天很榮幸基金會跟永續循環經濟協會合辦這場活動,永循會這八年來很認真的推動循環經濟的相關事務,從創會的前經濟部施顏祥部長,到現在的歐嘉瑞理事長,積極結合企業的力量,除了帶動企業轉型,也扮演督促政府的角色。基金會很幸運,幾年前也成永循會的member,了解他們努力的方向與進度,也盡我們的一份力量,一起來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下次我們再開會的話,我們會走得更深,希望各位再一起來支持。

策劃、整理:陳志光(攝影:陳信翰)

相關新聞

台灣經濟研究院昨(25)日發布最新經濟預測, 上修今年國內經濟成長率至3.85%,較前次預測上修0.56個百分點,主因投資、貿易逐步好轉。...
考量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恐激化中美對立,地緣政治風險將成為更嚴峻的外在挑戰,經長郭智輝23日宣告,將以「境外關內」為戰略架構,由經濟部出面籌組...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天宣布,已同意2025年軍公教員工待遇調升3%。行政院人事總處指出,此調薪案將於明年元旦生效,影響人數約73萬人,...
勞保基金將於2028年用罄,勞動部長何佩珊先前在立院備詢時,被問及任內是否啟動勞保年改?她強調「撥補就是改革」,並重申有政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