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歐盟上周公佈「碳邊境調整機制」,預計2026年起正式對出口至歐盟的高碳排產品課徵關稅。民進黨立委洪申翰、蔡其昌、蘇巧慧及林楚茵邀請專家學者開記者會,強調美、日皆表達將跟進碳關稅制度,所帶來的全球效應恐影響各國產業鏈,因此提出速修「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為「氣候變遷行動法」、完備台灣碳定價、各部會啟動淨零路徑等主張,重申台灣政府應積極面對,提出具體方案助產業低碳轉型。
加拿大西部卑詩省今天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受當地高溫強風影響,預料接下來幾天野火火勢將擴大。
自7月17日以來,河南省會鄭州市連降罕見特大暴雨,20日晚間,大量洪水灌入鄭州地鐵車站及隧道,許多旅客被困在停在隧道的車廂內,水深及肩。全線路網停立即暫停營運、搶救旅客,共疏散群眾500餘人,其中12人經搶救無效死亡、5人受傷。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於2023年上路,環保署長張子敬認為,台廠應將CBAM視為契機,藉此調整產品體質,台灣也應盡速制訂碳定價機制,不排除思考導入投資抵減精神在碳費制度。
受到2020年沒有颱風攪動海面,較高溫的海水讓珊瑚持續處於「發燒中」、致使珊瑚白化,綠色和平發起「光影珊瑚」監測計畫,在墾丁、小琉球、綠島結合潛水社群記錄10株珊瑚復原狀況並製成縮時紀錄片,發現近半數在白化後難以自行復原,隨即被藻類覆蓋、瀕臨死亡,顯示海平面以下的氣候危機持續嚴峻,人類應制定積極減碳目標展現氣候治理決心。
自從疫情提升為三級警戒後,環評都以線上會議舉辦,外界質疑數位落差影響民眾參與及發言權,且爭議案件應暫緩,留待實體審查較審慎。
7月是否繼續暫停實施夏月電價?行政院長蘇貞昌今(20)日透露,7月因為三級警戒又延長,很多人還是在家辦公、居家時間較多,「在合理範圍內」,應該要給予考慮。
去年以來國內遭逢百年大旱,考量近年氣候變遷、枯旱風險大增,國發會表示,將加強產業投資所需供水優化,未來持續推動「產業穩定供水策略行動方案」計畫,針對各項開源、節流、調度、備援工作亦持續趕辦推動,預計至2024年,每日可增加82萬噸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