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在經濟發展、物價上漲壓力下,氣候變遷帶來的缺水、缺電,炎熱氣候的生活不便,更感受切身。關心淡水河走遍台灣河川,接觸愛泥土的朋友,跟蘇煥智走進台江內海,經歷南台灣區域發展與生態變化,不忘守住黑面琵鷺濕地。追隨流域裡的水朋友,知曉源頭有多重要,推動集水區、九二一地震後種樹,河道旁、行道邊,學校公園裡。今年跟李桃生局長重回中寮,檢視十多年前種下的36萬棵茂密叢林,尚需關切照顧,方知種樹易守護難、守護森林跟環境有多密切。大自然生態中森林、土壤、海洋在人為迫害中天天示警,再出發問題累積多且雜,目標、共識、決心不可缺。

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中央大學共同成立的「余紀忠講座」,今年邁入第十一個年頭,特別邀請王汎森院士擔任主講人,並以「近世中國的輿論社會」為題,從歷史、人文等面向,引導師生和社會大眾了解近代輿論演近及變遷,如何看待社會訊息的傳遞及真偽。

2020年新冠疫情至今,股價與房價仍大幅上漲,與疫情衝擊下百業蕭條形成對比,街上不少店面貼上招租廣告,貧富差距也在這波無薪假、失業潮中越拉越大,疫後的貧富差距比以前更加嚴重,目前各國對於收入差距的判斷,主要以「可支配所得」來衡量。舉凡國際政經局勢,國內外疫情變化、疫苗施打進展、紓困與振興方案、主要國家財政與貨幣政策、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產業供應鏈重組衝擊,勞工政策與青貧政策走向等,盼透過公與義小組專家聚焦討論,提供解析與方向析,提供台灣因應之道與方向。

回顧2008年6月,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和中央大學共同設立「余紀忠講座」,這也是國內首度以報人身分設立的學術講座,首度登場就邀請國際知名學人余英時和楊振寧來台演講,由於兩人分別是人文和科學領域的大師,全場吸引數百位學子聆聽,現場座無虛席。

全球化加劇數位進展,各國政府運用資訊與科技整合,推動電子化政府運作,加速行政效率,以利人民關於社會安全福利資訊之取得與使用,並強化大眾分享既存資訊,甚而奠定未來市民參與政府決策制定之可能性。與此同時,電子化政府亦可能促使社會之私有性受到侵蝕。政府可藉對隱私權與資訊安全之保護而立法為由,反而限制社會對決策過程透明化之獲取權及範圍。

當前的全球政治經濟態勢,正處於新舊秩序交替的黎明破曉時刻。舊的觀念、規範與體制,正出現運作失靈與不勝負荷的疲乏凋零跡象;新的思維、秩序與模式正處於激盪、探索與醞釀階段,尚未破繭而出。余紀忠文教基金會邀請三位大師政經對談,深入剖析國際趨勢、對台灣的影響、以及台灣的因應策略,為台灣尋求自主未來。

從1980年代以來,世界上有兩個趨勢在平行地進行,一個是全球化,另一是所得分配不均度的提高;二者皆與自由經濟學派的興起有關,英國的柴契爾首相和美國的雷根總統,則是此陣營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世界不斷地往自由經濟體制的資本主義方向走:在國家外部,貿易走向自由化,而在國家內部,政府重分配的角色被削弱,所得稅率大幅降低。這兩個趨勢演進了近40年,現在已經產生重大的問題和反思。

台灣在面臨全球氣候變遷與海平面上升,及快速形成高齡社會困境下,開始面臨「文明病」的嚴重威脅。所謂文明病係指非傳染病或慢性病,但會受到社會、環境、經濟、政治、與全球化因素影響的文明社會疾病,嚴重傷害到健康福祉,譬如肥胖、菸酒過度使用之不健康行為、空汚引發之相關疾病、新陳代謝與血管疾病等類。

貧窮、財富分配不均、教育不足、快速城市化及人口老化等,都是導致文明病發生與惡化的因素,尤其是貧窮人口和社經處境脆弱者,承受著不成比例的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