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超高齡 打造健康、幸福社會

余紀忠基因會於11月28日舉辦【迎向超高齡化社會】研討會,集結眾多專家學者,歸納想法,最終得出高齡者的期望可「活得久」、「活得好」 ,最後一句,「死得快」 不會拖,不需要長照,只要短照,踏實享受樂齡生活。

 

鍥而不捨 迎向人口結構變化的挑戰

余範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大選在即,除國家安全議題爭議外,我們國內要因應的事情非常的多,怎麼樣凝聚力量,向前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至關重要!氣候變遷是一大挑戰,人口老化、人口結構變化是另一個大挑戰,這不是今天才發生,基金會追蹤全球化下發展跟分配的議題多年,當時的對談就是薛琦老師跟林萬億老師,個別就國家有多少錢,可結合多少人,能夠做多少事進行對話。

我們非常幸運,多年來關注這議題的夥伴仍鍥而不捨,新結識的學者對公共事務保有熱忱,基金會將這些鍥而不捨的接續努力視為最重要的國家資產,今天的受邀出席的老師從國際趨勢、國內現況分析、到實務作業,提出自己的觀察、體驗與建言。基金會非常榮幸請到薛琦老師主持,四位老師參加,也謝謝大家對未來人口結構的關注。


天地之大德約生  要活得久還要活得好!

薛琦(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台大經濟系教授)

《易經》云:天地之大德約生,天下最美好的事情就是生命,生命中最值得做的

就是活得長,活得好。但活得長未必是好,要活得久還要活得好! 現在我們確實是活得比以前長,目前平均壽命大約80多歲,但其中有八年是處於失能狀態,過去常用「不健康」人數的統計,那不精準,該從具有自主能力角度來評估。

我國的健保制度很不錯,健保讓大家活得更久些,同時也讓社會變老的速度加快了。台灣65歲以上占總人口的比例,從7%到超高齡是25% ,只花了32年間,歐洲國家花了100年,可見到台灣人口老化問題的嚴重。有句俗話,好死不如賴活,但我覺得要反過來講,好死比賴活好。在台灣臨終臥床時間平均約60-70天 ,耗費了很多的社會資源,及家庭人力、財力。台灣有病人自主法,大家還不太重視,也許跟在地的文化、宗教信仰有關,是可以好好思考的問題。

我們的人口年齡結構,目前呈現酒桶型,少子化後未來會變成倒金字塔,衝擊各個層面。過去經濟學把小孩子當成資本財,養兒防老,又曾有段時間看作消費財,養小孩當娛樂,當然也有其煩惱的 ,現在年輕人娛樂替代品太多,既不把小孩當作資本財,也不當作消費財,某種程度強化了少子化現象。美國的年齡結構沒有老化問題,是因為有大量移民, 如果未來年輕人真的都不生小孩,面臨高齡化及人力不足,政府是否應該好好規劃我們的移民政策?

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問題,真的需要認真思考,提出相應的對策。

 


超高齡社會照護  營造社區共生體系

林萬億(行政院政務委員)

首先談邁入超高齡社會政策兩個重點,第一,老人人口增加,加重照顧負荷,如何解決照顧人力的不足,怎樣把長期照顧服務佈建得好?第二,勞動力不足,跟工作人口老化有關,當走進超高齡社會後,勞動人力需求如何得到滿足?

推動「長照2.0」的始末

2016年起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計劃;理念是「以人為本」提升被照顧者或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以「社區」為基礎,建構能相互支持搭配的整合服務體系,再則是連續照顧,落實在地老化、提供多元連續性服務。目標為了達成延長健康餘命,我們開始做預防健康老化;為了臨終不要都在醫院,減短臥床時間,讓長者可回歸家庭,我們完善照護體系。

長照2.0服務對象主要包含65歲以上老人、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現在許多人在50歲便有輕度失智,如果不及早服務,對家庭是很大困擾,其他如失能身心障礙者、獨居老人跟衰老老人也在服務對象之內。

這幾年,政府在建立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花很大功夫,分成「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長照服務提供單位」、「巷弄長照站」的ABC三級,希望透過「巷弄長照站」的普及,讓照顧服務可以就近提供,長者不需要舟車勞頓;此外,因應高齡化、少子化,推動「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政策,透過公私協力,充實日照服務資源,降低家提照顧的壓力,而在無住宿機構資源的偏鄉,持續推動住宿式機構的布建,讓有需要的長者都可以得到服務。

關注失能者需要   落實社區共生、在地老化

滿足未來回歸家庭照護後,更多高齡者身心需要,讓長照與醫療銜接,推動連續性照顧,讓長者出院後能迅速回歸社區生活,2017年至2023年間,民眾出院後接受長照服務日數由平均51.39天,降至4.94天。對於日趨重要的居家失能者照顧,目前有836個特約單位,在1318個醫師的努力下,各地方定期進行失能個案家訪,讓住居環境不適合失能者出入的家庭,也能得到長照的醫療服務。

由於長照服務具有勞力密集跟情感密集的特性,最需要人力。目前從2016年2萬5千多位長照人力,提升到9萬6千多,但預期未來人口老化,估近三、五年內需求會提高到十二萬人,這部分不是很容易,還要繼續培育更多人力。

長照2.0係為減輕家庭照顧負荷,而非完全替代家庭與社區照顧。故未來推動的展望上,將積極翻轉長照觀念,維持老人自立自主生活,推動共生社區照顧,達到在地老化目標,並鼓勵一對多之照顧模式,增加長者社會參與度,也強化預防概念,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社區服務據點的設置仍積極布建,但會改善偏鄉或原住民部落資源不均的狀況,以達需求者使用就近便利性與可及性。

因應超高齡社會   強化健康自主

由於台灣邁入超高齡化已是確定的,在2021年修正高齡社會白皮書,提出「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以強化對高齡者支持,協助高齡者維持生活自立性及自主性,穩固社會運作,努力提升不同世代的共融,強化社會的永續發展能量,包括五大政策:增進高齡者健康與自主、提升高齡者社會連結、促進世代和諧共融、建構高齡友善及安全環境及強化社會永續發展,延展出37項行動策略和105個具體措施,透由政府部門跟民間單位組織協力達成。

有別於過去的是召開高齡科技發展會議,與科技界合力將高齡科技運用到使用者日常生活中,以科技普惠、全民可及為核心,讓科技導入擴散至超高齡社會的健康、社交需求及照顧效能的需求,帶動產業發展,達成高齡在地幸福老化的目的。

政府為了進入超高齡社會,也提出「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計劃」來穩定中高齡者就業或延長就業。破除就業歧視部分,現在正努力推動中,透過社會宣導、建立友善職場、高齡者在職訓練等,讓中高齡者可以續留職場;針對勞動人力不足,也提出擴大引進僑外生、外國專業人才,提高經濟誘因,吸引更多經濟性移民居留;針對移工留才久用,也將引進更多領域的專業工作者來台,再進一步將人才留在臺灣。未來勞動人力不足,不單只是照護人力移工這一項,藉由各種人才引進政策方能解決進入超高齡社會後的勞動人力需求。


政策抓準時機  決定優先順序

薛承泰(臺大社會學系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

今天談少子化、高齡化因應,學者專家、政府官員、甚至計程車司機,提出來的建議有七、八成是相似的,只不過用的語彙不一樣,有時計程車司機也可能分析得很透徹,所以關鍵在做決策。 作為一個決策者,要有能力分辨優先順位,更難的則是決定順序後,政策推出時機(Timing ),作為政府官員跟決策者,知道各部會資源的限制,國家的財務的狀況,因此,就更需要在政策選擇上,多思考timing是否正確?優先順序為何?

台灣高齡少子化  發展背景與警訊

全世界普遍呈現少子、高齡化現象,台灣的走向一點都不稀奇,但台灣的特色在我們的速度非常的快。人口老化有兩個指標,一是65歲以上佔總人口的比例,台灣現在17%,2025年就到20%;另一指標是年齡的中位數,全世界近70年中位數從23歲提升至31歲,台灣在100年前中位數比一般國家低,1950年代也是23歲,現在提升至45歲,比全世界的高許多。

台灣婦女在育齡期間生育數1951年曾經到7.04人,一直滑落到去年0.87人。台灣高齡化速度會快,最大動力就是生育率太低,另外就是當年嬰兒潮出生人口,迄今仍存活人數佔總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他們趕上台灣經濟發展,普遍擁有不動產,因教育程度高,生育數就不會太多,如果你的父母親是嬰兒潮世代,你不要擔心買不起房子,你絕對可以繼承不少的房子。再來進入現代化,開始雙薪家庭、都市化、工業化人口的流動,對人口結構變化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

2008年遇到全球金融大海嘯,預期出生率不好,當時在政府部門工作,硬推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的鼓勵生育政策,2011到2015 這段期間是台灣70年來唯一生育率上來的波段,但2015年之後到去年,生育率跟生育量都是往下走,尤其是在花不少錢鼓勵生育,仍然生育數量不如死的數量,是一個很大的警訊。

通常最容易結婚跟生育的年齡在25-34歲,目前人口數男女共300萬人,已婚狀況只有25%,有多少人願意結婚、願意生小孩?現今已知登記寵物的數量,也遠高於零到六歲小孩的總數,這就是我們的未來。南韓生育率比我們更低是0.78人,2018年之前是比我們高,後來降低因素是北韓的威脅,結婚量掉,生育率跟著掉。我們還沒有這種威脅 ,若兩岸真的有實質威脅,少子化一定更加惡化。

長照政策支出經費   須盤算效益

長照預算成長很快,服務的人數大概成長四倍,在2016到2022年老人大概增加30%,而相關經費支出增加了1150%,從效益的角度來看,我主張要能夠搭配人口結構變化,找出好的timing and priority。現在80歲以上的長者,仍擁有較多的成年子女,還有自主的力量。未來高齡者可以依靠的子女數越來越少,2025年後台灣真正需要花大錢,我們的錢應該放在關鍵時間點,擁有成年子女人數的變化,是政策決定時須要注意的。

幾年前,我推以房養老,是有考慮timing;大家說的長照保險,我任內也刻意遲延,也跟人口結構有關,當時只是把觀念先普及出去,但2025年後,這些挑戰都將無法迴避。我們常說「世代不正義」,但目前台灣的狀況是「世代不不正義」,兩個涵義,一是「世代很不正義,豈是一個不字了得」、二是「不是不正義」。目前很多35歲以下的年輕人,其實還是父母親在照顧,政府應該把實況告訴年輕人,而非強調上世代欠一屁股債,要他們以後去負擔。這是觀念的問題,每一個世代都有自己要承擔的責任。

最後我認為人文社會現象沒有先進的國家,只有先做的國家,我們的學者專家,往往把人家先做當成先進,這是不對的,要考慮自身的狀況,選擇對的時機、做對的決策。


翻轉高齡社會政策的迷思 

邱淑媞(健康永續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前國民健康署署長)

從過去「高齡化」到如今的「超高齡化」,有些觀念必須釐清。壯世代教科文協會就曾關切:行政院的高齡社會政策,失於高齡照顧口號多,未深入了解高齡者真正需求、幾乎都只連結生病、失能、退化等負面關鍵字。高齡化政策設計缺乏正向思考,八成高齡者認為在消費市場遭岐視,多數年輕人為低薪壓抑經濟活力,『高齡者成了臥床族,年輕人成了躺平族』。

推動高齡人口的健康老化

為什麼到高齡時會不健康?老化與不健康又造成不平等?關鍵決定因素在哪裡?是因走路的步數太少?還是有別的因素?科學證據顯示生活環境很重要。看看聯合國正如火如荼在推「健康老化十年行動計劃」(Healthy Aging Decade of Healthy Aging),設計了哪些政策重點?這些政策重點跟台灣的現況有哪些落差?找到關鍵決定因素,政策方向就可能會不同。

聯合國十年行動計劃中的四大領域工作,分別為:打擊年齡歧視,改變對老齡的刻板印象、發展高齡友善的社區環境,促進長者能力、提供以人為本的整合式照護與基層健康服務、以及提供需要照護長者可近性的長期照護。世界衛生組織把這些進展KPI公布於網路,以達到指標監測和數據公開的作用。

強化功能能力   做享受生活的人

從國際發展的趨勢,「高齡」不是以「有沒有病」定義,因為人人都有各種病,我們健康活著為了什麼?要有功能能力(Functional Ability),不是每天測量血壓正常好開心,You are going to do a lot of things、You are going to enjoy your life,包括吃、喝、食、衣、住,當然也需要基本的健康照護、長期照顧,加上經濟的支持,有錢才能去玩、過好生活。跟別人維持接觸、聯繫,持續學習成長,有能力、有權利做決定,最好繼續有貢獻,活著最怕變成無用之人。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個人身心健康、環境因素,及兩因素的交互下,決定你的功用能力。面對尊重個人功用能力的三大決定因子值得努力,也有相關商機。第一,是身心健康;包括熟知的疾病、視力、聽力、失智...等,有醫療與照顧的需要,第二,是環境;如果要爬上101做不到,但有電梯即可,因此環境是不是友善、支持你去做想做的事,沒有障礙。個人跟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影響個人身心健康的資源,環境與支持系統怎樣互動,都需評估。

世界衛生組織把這些設計成ICOPE長者功能評估量表(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該評估包含「認知、行動、營養、聽力、視力及憂鬱」六大面向,幫助長者早期發現功能問題,及早介入運動與營養等處置,讓每個人都有一個終身的健康管理,台灣尚未落實、普及。建議要積極的做。

導入數位科技   實踐健康生活

數位科技部分,環境面,不只有人可被監測,環境也可被監測,環境資源的被使用時,支持長者獨立生活,坐輪椅與站立時高度不一樣,可用AI方式控制,讓生活家具配搭長者需要;透過AI、VR訓練長輩的認知、改善記憶力;機器人陪伴緩解孤獨、用藥提醒等;高齡友善交通跟移動解決方案中,讓長者出行更便利、安全;對較偏遠資源不足的地方,透過AI科技、遠距照會,可幫忙醫療影像操作跟判讀等,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等。數位科技可以幫忙做很多事,當然要注意發展過程可能的過於昂貴、疏離及數位隱私、數位落差等負面效應。

健康、幸福、快樂的生活實踐

我們要破除扭曲的視角,改善對老化議題的觀點,老化並不等於長照、健康也不等於醫療、醫生也未必是健康的專家。回到「健康」就是要好玩、快樂、繼續對社會有些貢獻,「健康」不是數據,是一種內在快樂跟幸福的感受,為滿足「健康」就要讓自己的功能能力提升,有新的人際關係、新的玩樂方法,跟社會之間有更「健康」的參與,共創健康高齡化社會。

 


提高銀髮族   勞務價值與就業品質       

辛秉隆(社團法人勞動與發展協會理事長、台大國發所副教授)

有關於少子化及高齡化後,勞動面向的討論非常多,最近談最多的是延長退休年齡限制。目前我們勞動力發展狀況,一部分是很多女性不結婚,因婚姻或生育退出職場的比例降低了,以及家庭觀念改變,中高齡婦女二度就業也增加,讓中高齡勞動參與率逐年增加。

大家常把台灣中高齡的勞參率與日韓比較,其實日、韓皆是失敗經驗。根據OECD的資料65歲以上的勞參率平均是15.3%,南韓高達35.3%,日本25.3%,台灣還不到10%;若比較75歲以上勞參率,南韓是22.1%遠高於OECD6.5%,日本也只是10.5。南韓高齡的勞參率確實高,有效退休年齡也高達72歲,但南韓老人貧窮問題十分嚴重,他們參與的大多是非典型工作,低薪、工作不穩定,甚至排除在社會保險之外,處境是令人擔心的。

經濟能力的轉變  中高齡續留職場

1990年代之前,台灣實質薪資年增率跟著經濟成長率是同步的,再加上那時候房地產價格相對低,在那時進入勞動市場的人,享受經濟成長所帶來的果實,薪資高、有存款、有房產,自願提早退休的狀況較多;1990年代中期以後,實質薪資年增率跟經濟成長率脫鉤,房地產高漲,當時進入職場的人現在大概55歲左右,這世代因為經濟上的需要,很難提早退休,必須續留職場,高齡勞參率會逐漸升高。但企業面臨經營壓力,認為部分銀髮族的勞務價值低於薪資,反而希望他們提前退休,或依法65歲屆齡退休,這會衍生職場歧視的問題。

由於沒錢可以提前退休,未來台灣中高齡勞動參與率一定會很高。因此,我建議施政目標不應該再放在提高勞動參與率,更重要的是對那些想要續留職場的銀髮族,我們怎麼樣保障他們的工作機會?例如,是否建立一套提供65歲以上高齡者客觀的「身心負荷能力評量」標準,做為企業評估員工是否勝任工作及續留職場的依據,並作為依法強制退休之必要程序,保障高齡者的工作權利,這可能比討論延長強制退休年齡重要。

新的職場秩序  勞資如何雙贏

我也常問年輕學生,預估什麼時候可以退休?各位想想,如果台灣的低薪問題沒有改善,社會住宅也不是那麼的好,你買房、繳房貸或者你租房子,可能到老都要工作。對於想留下來的工作的高齡者,我們給予怎樣的工作條件?當更多高齡者留下來,如何協助勞資雙方重塑職場倫理,例如,面對年輕主管、年長部屬的新職場關係;企業主如何協助中高齡勞工進行職涯規劃,提升勞務價值,共創雙贏?

林政委有提到中高年級就業專法,我們的專法有兩個部分,一個是棍子、一個是胡蘿蔔,所謂胡蘿蔔就是願意雇用中高齡,政策上給補助;但棍子,宣導非常少,很多企業根本不知道。銀髮族求職時,若發現雇主偏向雇用比自己年輕的人,是可指控雇主歧視,且舉證責任在雇主,對雇主是有壓力的。但勞動法專家也說,這種間接歧視很難判定,從法制面來看,若沒辦法落實,高齡歧視問題就會一直在,面對高齡化社會來臨,一定要正視。

面對高齡就業歧視   法制面仍須檢視

此外,建議專法需要檢討的是;第28條中60歲以上勞工,僱主得以定期性勞動契約僱用之。這部分與勞基法以不定期為原則有衝突,當然本意是希望產生職缺新增的效果,讓原本沒有被僱用的人可以被僱用。但可能造成本來要可以用不定期契約僱用的,改用定期契約,對勞工反而不利!

再者,談城鄉差距,在第34條,地方主管機關得成立銀髮人才服務據點,媒合臨時性、季節性、短期性的就業機會,這制度可能參考日本。但日本推這類服務是著重偏鄉,台灣卻設在大都會,產生刻板印象,覺得銀髮族只適合做臨時工或短期派遣的工作,造成就業市場的歧視。當政策不設法扭轉對銀髮者的刻板印象,專法的效益就無法因應我們社會的發展。

 


Q&A

檢視照顧文化  重塑價值觀

薛琦:四位老師環環相扣重點互補,現在請現場提問?

Q:邁入超高齡社會有非常大的商機。我投入長照將近20年,遇到的問題是照顧勞動力不足,如何讓長照工作得到保障,讓年輕人願意投入?赴日參訪巧遇我訓練的外勞,回越南後去了日本,當場有點震驚,未來怎麼因應缺工、缺人才的狀況?

林萬億:我社工出身,全世界社工入行後,不到一成願意繼續做,缺人狀況很類似長照人員不足。一個關鍵是職場工作環境,另一個是薪資。幾年前總統關心照顧服務員薪水,當時兩萬七、兩萬八,總統要求拉高到三萬二。即便是薪水拉高,一般認為長照工作沒尊嚴或不被尊重,被照顧者及他的家人,與照顧者要相互尊重,我常到學校演講,這樣的觀念翻轉需要很大的力氣。

目前九萬多位照顧服務員,有20%是年輕人參與。本國勞動力是不夠,仍需引進外勞,但國際間競爭存在已久。幾年前就談過台、日、韓組成聯盟,跟勞力輸出國談判。目前,希望運用科技來解決部分問題。

重塑價值觀    提升照顧文化

薛承泰:如果自己有孩子,都不願意照顧家中的長輩,你認為他會去照顧別人的長輩嗎?當家庭照顧人力不足的話,理論上全國都是不足的,需要靠市場運作來滿足。

2020年我們1564歲的勞動人口佔總人口 71.4%2023年還有近70%。而越南、泰國、印尼等勞力輸出國,勞動力人口比率比台灣低,他們20年前就輸出到台灣,是什麼原因?癥結在我們勞動力價值觀的改變。從長遠來看,除薪資提升,國民對這種勞動力的價值觀影響還是很大。

邱淑媞:這情況的確很難,但有沒有機制把做得好的外勞留下來?談到長照人力,經常都說是「把屎把尿」,非常負面。如果有人長期照顧自己家人,用心又有心得,長輩去世後,若有意願能否運用?我們引入外勞前管理得很嚴格,但現在是要搶人,做好基礎服務訓練、品質保證更重要,也可以彌補前端作業的疑慮。

說到工作環境及觀念,我們把「老」字看得很負面,當我們都嫌棄「扶老」工作,又如何期待年輕人抱著憧憬投入呢?提到照顧文化,我們的照顧文化是什麼,又如何提昇?現在很多機構都做健康促進、健康老化,要懂得怎麼樣去設計照顧工作,讓團隊動力互相產生一些快樂、一些連結,如果在工作上可以學習、創造,可以使別人露出笑容,這個工作上的rewarding就不一樣了!

辛炳隆:外籍看護的使用上能否更有效率?目前居家看護是符合民情,但不符合規模經濟的。一對一的被照顧者家庭,花多少時間在做照顧工作?過去嘗試推長照服務的外展(即指派人員至機構外的服務或工作),很像Uber平台,如果在法制面上採取較強硬的方式,或許可讓人力使用更有效率。但老實說有點困難,或許可以在新增的使用需求,建立新遊戲規則,讓外籍看護人力跟本國人力做更有效搭配。

因應超高齡社會  財務預算要獨立

薛琦:我們健保做得非常好,是全世界的模範,未來長照是不是在健保裡面獨立出來,民眾在繳健保時,也對於未來的「可能不健康」做準備?一方面要求24小時照顧,另一方面又不願意付出相對代價,這是無解。我認為病人自主權利法很重要,在自己還清醒時說清楚,以免浪費資源。 

熟齡者的陪伴照護與身心健康

Q我是任林教育基金會執行長,今天談到超高齡社會長者的照顧。 任林所做的是陪伴熟齡者梳理自己的人生故事,寫書人生自傳書。老師都提及如果自己都不願意陪自己的家人,那長照到底有沒有意義? 過去社會上聚焦在病弱老人,現在熟齡者的樣貌已經不一樣,他們是怕寂寞、愛學習、樂分享。

熟齡者的學習能力超乎想像,喜歡分享,如果跟社會連結,找到價值感,就解決了很多痛點。我們也引進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USR),跟大學端連結,讓年輕人聽聽爺爺奶奶那一輩的故事,建立青銀共榮的效果,讓年輕人透過這個過程的學習,回家陪自己的長輩。

與其把心力聚焦長照這一塊,一大群健康及亞健康的熟齡者更需要關心,很多人走入長照階段,除因慢性疾病外,最大的問題是心理憂鬱,如能在長照年齡段前,做預防性的陪伴,心理問題及早處理,幫助他們達到自我和解。

Q每個國家都要解決自己的難題,往日還徘徊在走資本主義路線,還是走社會主義路線的抉擇。以台灣來說,過去還沒注意到人口結構變化得這麼快,基於平衡經濟發展,當年林萬億教授希望社會福利、公平分配要多push、多爭取;邱淑媞署長在國民健康署,則以非常有限的預算到處佈建,連結在地的工作者、衛生所、與偏遠服務站。在人口結構急速變化的今天,很多機制還未完善,因應做得不夠,作法上是否可以再快一點?政府預算爭取不易,可行的優先順序是怎麼樣? 

長照政策中的阻力與助力

林萬億:剛提到的因應對策,其實都應納進來。我支持邱教授提到,超高齡社會或高齡社會的商機,不等於長照。跟醫界、科技界討論,希望眼界要打開,不要把所有的商機放在失能者的身上。

其次,強調大家最好都不需要用到長照。目前65歲以上只有13.3%在用長照,我希望自己都不要用到。瑞典主張所有的生命過程都是健康,自主到躺下的最後一天,不需要這麼多人來照顧,或者只需要朋友或鄰居幫助就可以,不是所有高齡者都期待依賴長照。謝謝任林提供的服務,社會需要溫暖,樂齡學習屬於成人教育領域,過去做的也非常多。

2010-2012年台灣一直在推長照保險,但不可行,這不是錢多就可以解決問題,它需要細緻的服務系統,長照保險不是免費,健保今天繳費,明天看牙、後天看感冒,但長照不是。所以不太會有人樂意繳費,企業界不繳、勞工不繳,經費上要怎麼樣把國家資源做最有效分配才是重點。剛剛薜誠泰老師也提出警示,這部分需求未來還是會繼續增加。現在需求人數大概五、六十萬人,未來會超過七、八十萬。

辛教授提到一對一照顧不合經濟效益,的確是不合,我曾經努力降低外籍勞工的依賴率,讓這部分可以做比較好的,當年曾實驗外展,不成功 ,因為要仲介業者租個大宿舍照顧移工,出了事還要全負責,業者會評估它的經營效益。

長照財務應獨立   方能兼顧市場商機

邱淑媞:回應一下長照保險,像日、韓乃至於美國,老人醫療保險是包括醫療跟長照,我認為財務上面怎樣創新設計很重要,若由政府稅收來做,財務會不獨立,一旦遇到稅收減少,可能會砍東砍西,我們已經預期老齡化是快速增加,沒有穩定的財務機制,中產階級會不敢花錢,因為他不知道將來躺下來的時候,要花多少錢,這會間接影響中高齡者的消費市場商機。

另有刻不容緩的問題--住居,因為一個長輩60-70%的時間是居家。住居的問題不只是無障礙,有一些局部失能者,還可以獨立的生活,但需要智慧系統的支持;也有長者住在集合式微型社區住宅,社區的互動也需要建進來。很多長輩獨居,家人不放心,所以請外勞陪伴,未來虛擬機器人陪,加上社區守望相助的設計,回歸到過去社區人與人的互助,住居重新設計也會在人力不足的問題上幫上忙。

薛承泰:長照政策的目標應該就是把「長照」變成「短照」。一直強調不管是邱署長或者林政委推進的,最重要是在時間軸上是不是正確,時間軸抓得準效能才會提高,我們不否認長照有進步,但經費增加百分之一千一百五十,這不是對不對的問題,是在什麼樣的時間點做,效能會更大,這些是老百姓的納稅錢,任何一個政府或領導人要好好思考。

當年我擔任長照保險的召集人,就認為時間點不對,所以改推長照服務法,把資源整合好,城鄉之間需求先弄好,再來談保險。我認為如果加到健保裡,成為另一個專章在繳費上比較容易一點。當然還可以討論,不是零或十四歲就繳交,可以逐步發展 。年金保險一定會遇到人口結構問題,速度變化太快。總之,抓準timing 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效能才能提高,錢才能夠用。永續,不僅是環境永續,很多的政策、人文、社會都需要永續。

長照的目標是短照,完善照顧體系應有時效

薛琦:剛剛薛承泰老師說,長照的目標是短照,完善照顧體系應有時效。現下,大家談缺工,全世界有沒有另外一個國家,外籍看護工比例上像我們那麼高。我在美國時,我所知道的美國朋友家裡面沒有看到一個外籍看護工, 他們如何解決長照問題?我們的文化裡面常常講「孝」字 ,以前的人活不久,能孝順就特別的可愛,現在老人活那麼久,需要照顧的時間更長,有句話,「久病無孝子」,我們對下一輩其實也不要要求那麼多、期望那麼多。

提到樂齡的健康促進,比方做社區的課程,讓樂齡去社交、去學習,讓他可以健康的時間長一點。很多研究都提到一個人如果還有持續學習,維持他的能力,會 live longer 活得久一點。學習可以帶給你快樂,如果你一直做喜歡做的事,你一定很專心(concentrate),一個人很集中他的心力跟勞力時最簡單(simple),能夠簡單,就會快樂。

這是重點,與其把這麼多的精神放在照顧失能、無法自理,遠不如提升個人「功能能力」,邱淑媞署長的行動計畫鼓勵運動,常運動可以防三高、防止跌倒,運動的時候可以有人際互動(social),一舉數得。最後,我總結幾個三字訣,高齡者的期望可「活得久」、「活得好」 ,最後一句,「死得快」 不會拖,不需要長照,只要短照,踏實享受樂齡生活。

 

 

 

相關新聞

台灣經濟研究院昨(25)日發布最新經濟預測, 上修今年國內經濟成長率至3.85%,較前次預測上修0.56個百分點,主因投資、貿易逐步好轉。...
考量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恐激化中美對立,地緣政治風險將成為更嚴峻的外在挑戰,經長郭智輝23日宣告,將以「境外關內」為戰略架構,由經濟部出面籌組...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天宣布,已同意2025年軍公教員工待遇調升3%。行政院人事總處指出,此調薪案將於明年元旦生效,影響人數約73萬人,...
勞保基金將於2028年用罄,勞動部長何佩珊先前在立院備詢時,被問及任內是否啟動勞保年改?她強調「撥補就是改革」,並重申有政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