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今年以來,氣候變遷導致各地氣溫不斷飆高,6月全球平均氣溫再創歷史新高,且連續第13個月創新紀錄,令科學家預警,今年可能為史上最熱的一年。

針對核能議題,環境部長彭啓明昨(8)日表示,國際尚未有「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和核融合商轉使用,目前仍應大力發展綠能,但他也坦言,以目前能源路徑無法達到2050淨零目標。彭啓明接受網路節目《中午來開匯》專訪時表示,因應淨零碳排,去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指出,為達2050淨零,氫能、核能都是選項之一,但目前尚無SMR和小型核融合商轉,大力發展綠能仍是主要方向。

隨著人工智慧(AI)興起,矽谷科技巨擘不計成本地搶進AI領域,帶動大型資料中心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使電力需求幾乎在一夕之間激增。全世界許多地方都出現新增電力需求遠超過供給能力的現象,使AI業者必須苦等數年才能確保供電無虞,斷電及電價高漲的風險也隨之提高。

環境部將召開第4次碳費費率審議會,有望觸及碳費價格深水區。對此,環境部長彭啟明5日表示,他認為目前模擬的不同費率對各產業衝擊非常低,比漲電價還要少很多。

賴清德總統日前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由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擔任副召集人,他昨日說,每一項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方法都有優缺點, 這個委員會將以理性的態度來討論,並會考慮到社會接受度;至於「去碳燃氫」技術,至少要3、4年後才會被應用。

環境部將於5日召開第四次碳費費率審議會,據了解,碳費委員間目前有一個共識、四個爭點,此次可望首度觸及費率深水區,同時也會提出不同費率情境下的減量成效及衝擊影響評估。

外界質疑部分光電案場對環境產生衝擊,然現行卻僅規定位於重要濕地的光電系統必須進入 環評 ,引發爭議。環境部今預告修正法規,增訂太陽光電位於國家公園、 野生動物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特定農業區之農業用地、公有造林地等環境敏感區位,及在山坡地設置裝置容量2萬瓩以上,或面積15公頃以上應實施環評。法規預告期60天,預計年底上路。

環境部 近日發函給相關政府單位,指部分樹種被證實會釋放異戊二烯(Isoprene),因容易衍生臭氧致影響 空氣品質 ,其中有15種樹種,如烏心石、肖楠和楓香等本土樹種,建議避免選擇種植,引發爭議。環境部昨晚間也緊急聲明澄清,強調並無公告禁止種植,近日也將邀集 農業部 林保育署、林業試驗所及學界人士討論,今天再說明日前發布的非公告,僅是研究計畫,但也提及減少汙染源已進入錙銖必較階段,除要求傳統的固定汙染源、移動汙染源減量,對於生物源可能的影響也會進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