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今年進入排碳有價時代,企業須關注「自願性碳權」,同時為「強制性碳權」做足準備,台積電、友達光電等大型科技製造業均上榜排碳大戶名單,需在4月30日前完成排放量盤查登錄。惟已納入法定盤查的半導體等產業,也有龍頭業者申請自願減量註銷碳排額度,以爭取扣除排放量,明年的碳費繳交也能有彈性空間。

美國德州狹長地帶哈欽森郡燒起的煙屋溪野火(Smokehouse Creek Fire),燃燒面積已達100萬英畝(約4050平方公里、15個台北市大),創下該州史上最大野火,目前僅有15%火勢受到控制,已知造成2人喪命。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做法,其值得臺灣學習之處有三:其一為MAS永續金融分類標準首創轉型概念,可以減少「漂綠」或「漂轉型」風險;其二為簡化永續分類類型並以綠、琥珀及紅色作為辨識,使企業更易理解及接受,其三為可強化與國際永續分類標準之互通性。

攸關企業荷包的資源循環促進費,最快也將在2025年起徵,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表示,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預計3月底前預告,並在立法院下個會期送入審查。亦即,如果一切順利,2025年產業界將同時面臨碳費跟資促費的雙重負擔。

環境部2025年起將向排碳大戶徵收碳費,碳定價受各界關注。環境部表示,2024年2月底將組成碳費審議會,委員共21名,包含六名公民團體代表,3月底就會推出碳費費率草案。碳費初步擬採三級費率,未來業者若採用SBTi歐盟減碳標準,不排除可享有一半以上,「非常非常大」的折扣費率,對產業將頗具誘因。

躺在行政院逾一年半的「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終在春節前獲行政院核定。這是第一個完備法制程序的地方政府氣候變遷與淨零管理自治條例,也是地方氣候治理的新里程碑。背後推手、台北市環保局前局長劉銘龍今天指出,雖然有三項條文與中央牴觸未予核定,由於中央對於這些條文,後來已頒布全國一致的作法,因此無礙台北市府日後執行。

環境部表示15日11時至15時民眾在各機場所見到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飛機,是 環境部與NASA及亞太國家合作的亞洲空氣品質機載和衛星調查計畫(Airborne and Satellite Investigation of Asian Air Quality , ASIA-AQ)的一環 。DC8飛機上搭載的空氣品質監測精密儀器在雲嘉南到高屏地區量測地面46英尺(15公尺)至11,000英尺(3,300公尺)的各項空氣污染物變化,另外GIII則是在28,500英尺(8,600公尺)高度於臺中到屏東之間巡航,以機上搭載光達儀器進行區域空品的量測,為科學研究與國際合作之典範。

2023年2月15日我國公告實施《氣候變遷因應法》(簡稱氣候法),於昨(15)日上路滿一週年。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總監趙家緯評點,這一年的進度「不如預期」,但已可從台灣社會的討論中看見「氣候主流化」的修法效果。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則表示,12項優先子法目前完成七項,要盡速把相關子法完成。而另一重要檢核點是,環境部應按《氣候法》於今年提出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