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中國對歐盟製造業及半導體產業「卡脖子」,歐方:重新平衡雙邊關係至關重要

 在川普2.0關稅戰壓力下,中國與歐盟正分別和美國談判之際,中歐峰會24日在北京登場,針對近期中國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對歐盟製造業及半導體產業「卡脖子」,在本次峰會獲得解套。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歐盟與中國達成新的「稀土出口供應機制」,紓解歐洲對北京出口限制的疑慮,這對重建雙邊貿易信任至關重要。

 綜合外媒報導...

 金融數據供應商標普全球(S&P Global)24日公布,美國7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降至49.5,創七個月新低且為去年12月以來首見萎縮。歐元區製造業PMI雖升至49.8的36個月高點,也尚未擺脫萎縮狀態。

 另外,據美國勞工部最新數據顯示,上周(19日止)初領失業救濟人數經季調後約21.7萬人,較前周(12日止)減少4千人,此為連六周下滑與四月中以來最低,亦低於市場預估的22.7萬人,顯示勞動市場穩健。...

為避免碳洩漏,台灣正規劃台版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環境部長彭啓明昨(24)日表示,今年研議產品碳排放量與試申報制度,預計明年上半年完備相關法規後,正式啟動試申報,展開「台版CBAM元年」。

歐盟、英國、美國陸續釋出碳邊境調整機制修正方向與草案後,環境部也積極展開討論。環境部表示,目前正在與水泥、鋼鐵公會及相關部會、進口業者等單位討論,包含申報產品、碳排放量預設值、計算邊界等試申報細節,預計明年上半年制度完備相關法規後,...

這是中國商業世界中的生息往復。 一個前景廣闊的技術或產品出現。 數十家乃至數百家中國製造商湧入那個新興領域。它們使產品數量大增,使成本快速降低。隨著整體市場的增長,競爭逐漸陷入白熱化,競爭對手們互相壓價,抱著在競爭中最後勝出的希望,甘願忍受微薄的利潤率甚至虧損。

經數週的緊張局勢升級和對會議形式的爭論,對在中國首都舉行的中美建交 50 週年峰會的期望值不高,且應北京的要求,峰會持續時間突然縮短至一天。

中國大陸與歐盟領導人峰會今(24)日將於北京登場,路透指出,歐方計畫在中歐峰會期間,就稀土與烏克蘭戰爭這兩大議題向大陸領導人施壓,中方可能要求歐盟,對美國限制艾司摩爾(ASML)半導體設備出口持反對立場,換取大陸在稀土問題上讓步。

美國和日本達成15%貿易協議,形同為其他主要貿易夥伴鋪路,尤其有助於美國促成和南韓和台灣等受個別產業關稅威脅的國家達成協議。

日本首相石破茂23日表示,除爭取到美國關稅稅率降到15%、且適用於汽車和汽車零組件,也獲得美方承諾,日本在半導體與藥品等攸關經濟安全物資的產業關稅,待遇將不會比其他國家更差。同時,日本承諾對美國投入5,500億美元,用於重建和擴大「美國核心產業」,美方將保有其中九成投資收益。

...

經濟部 長郭智輝卻表示,這次風災造成光電受損容量,僅佔全國總設置容量的0.4%,損失甚微。這個說法明顯是為了民進黨的錯誤政策而粉飾太平,也失去一個最好的檢討光電政策、體檢光電韌性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