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AI成資本遊戲 誰是最後一隻老鼠
一直以來,我們常常聽見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或是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這一類的說法,但事實上,說的都是過多資源集中到了少數受益者身上。這樣的情況近兩年有增無減,首先,股市上漲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幾家科技巨頭身上;其次,最近發生的幾樁人工智慧扎堆交易,進一步讓資源往少數幾家科技巨頭靠攏,這算是抱團取暖,還是互相幫襯?
對我而言,企業擺弄資本運作絕非正途,生意人言行常常無關是非,只有利益,這在川普橫行霸道的今天最是一覽無遺。
9月22日,矽谷的科技產業融合風潮再起,輝達表明計畫向OpenAI投資1000億美元,幫助這家ChatGPT製造商購買400萬到500萬顆輝達的GPU;不久前OpenAI也才宣布和甲骨文達成了一項3000億美元的5年期合同;更值得注意的是,OpenAI其實又和微軟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關係。然後兩周前,輝達才剛宣布要投資英特爾50億美元。
姑且不論這些合縱連橫背後的企圖,但首先,這些讓人眼花撩亂的合作順利推升了它們的股價,但漲來漲去就集中在這幾家科技巨頭就是很怪;另外,雞蛋都在同一個籃子裡除了匪夷所思,也不會是股票投資人長久之福。
輝達CEO黃仁勳表示,投資OpenAI有助於提升輝達的GPU銷量。往好的看,這筆交易將讓OpenAI更加依賴輝達的晶片,從而降低其自主研發晶片的意願。但更多人想問的是:以這種「循環效應」的資本運作來推升股價,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看著聰明,但聰明過了頭是不是就有些得意忘形了?
樂觀人士會將這筆投資視為輝達推動GPU銷售的一種聰明方式,但在我眼裡,它就是資本運作。熟悉這筆交易的投資銀行人士指出,輝達將為OpenAI購買的每350億美元的GPU中的100億美元提供資金支持,這意味著OpenAI將先以現金支付71%的GPU購買費用,其餘29%則將以股票形式支付。
悲觀人士認為,這不僅加劇了人們對輝達投資那些向其購買GPU企業的循環依賴質疑,也坐實了《倫敦金融時報》前陣子揭露,華爾街金融機構以輝達的GPU作為擔保,對新雲端科技新創貸款了110億美元。
確實,每個時代都會出現不同的風口,但每個風口其實不一定真能讓人起飛。大家還記得3年前一度風風火火的元宇宙嗎?但今天大部分人早已不再談論元宇宙。
當然,很多人會反駁我,人工智慧不會是元宇宙,它雖然不會一下子達成我們期待的狂熱預期,迄今為止的回報也讓人失望,但時間將證明人工智慧絕對會改變整個世界。
這我同意,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一項研究顯示,OpenAI聊天機器人的個人使用量增長很快,相關訊息的發送量從2023年6月的2.13億條已飆升到了1年後的7.16億條。
我從不否認人工智慧的無處不在,但就算人工智慧不是元宇宙那種虛無縹緲的東西,科技革命開始夾雜各種名目的資本運作絕對不是一個好事。
歷史上,資本支出熱潮導致的過度建設,總會在回報下降後讓人猝不及防,每個人都以為自己不會是最後那隻老鼠,但可惜的是,股票投資人人人有準備,個個沒把握。
為今之計,人工智慧必須盡快證明它在商業應用,尤其企業運作上怎麼讓這些科技巨頭的資本支出得到回報與現金流,而不是藉由股票上漲催升的擊鼓傳花來支撐泡沫持續。我們的世界,出來江湖混,總是要還的。
(作者為創投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