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明鑫:能源轉型2.0 屋頂型光電救急
經濟部長龔明鑫16日舉行媒體交流會,提出新治水工程、能源轉型2.0、布局先進科技等政策。能源方面,他表示,將鼓勵屋頂型光電提早汰舊換新以增加發電量,並協助解決漁電共生問題,然再生能源在明年底的20%的目標,坦言「有很大的挑戰性」,仍希望積極達成。
另外,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指出,9月底、10月初之前,將盤點三個核電廠的狀況,並和社會大眾說明。
在能源轉型2.0方面,為持續發展再生能源,龔明鑫指出,將鼓勵屋頂型光電提早汰舊換新,以增加發電量。他進一步表示,部分早期的屋頂型太陽光電板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鋪設,這些光電板的轉換效率可能只有現在新型的一半,因此已經請能源局估算,擬將這些舊的光電板提早汰舊換新。
另外,爭議較多的漁電共生問題,龔明鑫指出,比較沒有爭議的場域將盡量做,例如已經有屋頂型設施的,或是成本利潤上過去評估不是那麼划算、但現在由於綠電價格提高,重新估算適合施作的案場,都將重新盤點出來,繼續推動漁電共生。
離岸風電方面,龔明鑫表示,亦將重啟浮動式風電,目前持續進行研發與準備。
龔明鑫指出,今年再生能源的發電目標,應該可以達到逾15%,至於明年底的20%目標,他坦言「有很大的挑戰性」,但仍希望積極達成、把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提高。另外,龔明鑫表示,長期電源開發計畫預估在9月底左右盡快提出。
重啟核電議題部分,曾文生說明,預計在9月底、10月初完成三座核電廠的現狀盤點,並向經濟部與社會大眾報告,會依照核安會公告合法修正後的細則,進行相關檢查工作,包括老化管理、耐震強度等。
他表示,其中,核三廠方面,希望找原廠合作、做出更完整的進一步報告,並在今年底或明年初確認原廠是否有足夠能量一起進行相關工作。核二廠的進一步安檢,則要確認乾貯的進度,讓其燃料棒能夠從爐心退出來。
新型光電板效率已達23% 經濟部推汰舊換新
龔明鑫指出,能源轉型2.0發展是「重中之重,必須要推動」,因此拋出光電板提前汰舊換新政策。他表示,10多年前鋪設的光電板,轉換效率僅約新型光電板一半,若汰舊換新,相同面積發電量可望翻倍,能源署已著手規劃。
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會後接受媒體聯訪表示,新型光電板效率已達23%,至於新政策要汰換幾年以上的光電板、汰換誘因為何、舊光電板回收機制等,都會在政策設計上通盤考量。
根據經濟部規劃,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在明年11月要達到20%。龔明鑫表示今年占比可達15%,並坦言明年目標「有很大的挑戰性」,會積極提高占比,如投入地熱、氫能發展,支持浮式離岸風電開發。
延伸閱讀
風災後都變垃圾?光電板成燙手山芋
丹娜絲颱風7月時由嘉義登陸後造成之大規模的太陽光電模組災損,原本應該是業者應該要自行清除的風災受損光電板,卻因為部分業者消極面對,導致外界觀感不佳,直指環境不應介入處理。
面對消極業者,彭啟明祭出鐵腕,要求以廢清法對於消極業者開出百萬罰單。截至9月5日,有關先前堆置在新庄滯洪池岸邊光電板及浮具,業者近期依改善計畫內容,連日趕工加派車輛,目前也已將相關堆置物品撤離,改善完成。
據環境部最新統計,丹娜絲風災災損總計33光電案場,原初估約13.5萬片,經光電業者分類整理後,下修風災總受損影響為12.1萬片,其中約3.2萬片經檢修可再使用或再利用、約5萬6千片送交處理機構完成資源化、約3萬3千片已全數收集暫置於合法場地,後續逐步資源化。
面對未來的未知災害,環境部與經濟部正在研擬成立跨部會「光電總體檢小組」,全面強化防災韌性。經過數次會議後上周也與相關業者座談,初步將以裝置容量20MW作為「大型案場」的門檻,未來將針對大型光電案場檢視四大面向,包括案場管理、抗極端天氣能力、災害應變機制、災後復原計畫;同時環境部已啟動《廢棄物清理法》修正,將光電板納入應回收廢棄物,並研議合理費率,以建立完整責任鏈,確保綠能發展更負責任、更永續。
審計部報告,揭漁電共生秘密,綠能淪套利金錢遊戲
台灣漁電共生政策上路五年,屢被詬病「只種電不養魚」。日前審計部指出,「已發電」的漁電案場高達七成「有電無魚」,但農業部反駁,認為「有取得綠能容許」的「合格案場」中,實際違規比例僅有 12%。兩者數字差距,貌似不同部會之爭,卻意外揭開我國能源政策漏洞。
過去五年,能源署無視農業法規,放任業者「還沒養魚就可送電」,讓漁電案場成了套利變現的五鬼搬運遊戲,開發商賺完工程款與銀行融資離開,案場留給銀行與投資人,養魚僅成妝點。《上下游》估算,漁電共生牽涉兩萬公頃沿海魚塭,如何處置眼前違規送電的爭議案場,將影響其他上千場投資漁電共生案走向。
只重能源不重視養殖,導致漁電政策、光電業者、漁民三輸局面
中華民國養殖協會執行長侯彥隆認為,審計部的報告恰好點出早期遊戲規則簡陋,法規漏洞百出,政府應嚴格要求業者認真投入養殖,否則就撤銷容許,甚至中斷融資管道,不該讓投機業者拿到土地發電獲利,不但不養殖,還壓迫到真正依賴養殖維生的人。
侯彥隆表示,漁電共生本來是一個具有理想的政策,傳統養殖戶 30 年來技術停滯,本可透過光電收入,吸引資金創造革新契機,可惜早期投入的投資方不懂養殖,取得的土地水土條件不佳,即使找來專業養殖公司代養,成績也乏善可陳。他透露,有業者因為無法掌握遊戲規則,現在難以通過查核,「怪政府把他們騙到了絕望的境界」。
回歸問題源頭,在政策以綠能優先為前提下,能源署作為能源需求方,也是電業主管機關,只求取得土地發電,一路坐視業者違規,至今不願對政策疏失負責,一紙審計部報告,暴露政府職能失衡、政策設計不當,導致政府、業者、農漁業三輸的局面。
完整報導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227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