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對策 國民黨籲開國是會議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昨邀十五位藍營縣市首長共商美國關稅對策,會後發表四點聲明,包含紓困優先,擴大規模到兩千億;擴大內需,觀光先行,產業升級;啟動國際談判,拓展多元市場;中央與地方攜手面對挑戰。朱立倫呼籲,國難當頭,執政黨應全力應變,停止政治內耗,籲請賴清德總統召開國是會議。
「縣市長聯合對策會議」昨晚間登場,台北市長蔣萬安、新北市長侯友宜、桃園市長張善政、台中市長盧秀燕等十五位藍營首長出席。朱立倫致詞表示,美國總統川普在競選期間曾提出匯率戰,認為美元必須貶值百分之廿,但只要台幣升值百分之十,中小企業會受不了。
一小時閉門會商後,朱立倫率十五位縣市長發表聲明。
第一,中央產業協助方案規模應擴大到兩千億,再視關稅衝擊調整,
第二,擴大內需,觀光先行,產業升級,包含還錢於民,每人發放現金一萬元,用以提振內需;
第三,啟動赴美談判,組成赴美採購團,包含中央、地方及企業人士。
第四則是中央與地方攜手面對挑戰,朱立倫說,籲請賴總統召開國是會議,邀朝野政黨領袖、縣市首長、產業代表及學者專家,共商對策。
延伸閱讀:
投資換關稅 張善政:恐掏空矽盾
核心產業絕非可輕易交換籌碼 憂食安也被犧牲 黃偉哲籲助業者開拓非美市場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暫緩對等關稅政策90天,讓國內暫時鬆了一口氣,不過,桃園市長張善政直言,川普政府突然轉向,顯示現在美方決策有很高的不可預測性,賴清德總統「投資換關稅」的策略需要非常、非常審慎評估,他認為並非所有企業都適合「投資美國」,且需慎防出現嚴重的「產業外移」與「核心技術流失」。
北北桃及高雄、台南5都市長10日親自出席行政院院會,台中市長盧秀燕在市議會答詢,不約而同就關稅暫緩90天表達看法及建議。張善政在臉書發出千字文並附上雨天撐傘照,表示雖暫時鬆口氣,但也凸顯美方高度不可預測性。賴總統「五大因應策略」提出組建「台灣投資美國隊」,要鼓勵電子、ICT等重要產業加大在美投資力道;賴的投書也再次提到增加對美投資,並成立跨部會的「美國投資小組」,希望擴大對美投資,換取降低關稅。
張善政舉台積電赴美投資1000億美元為例說,台灣若要「投資換關稅」,代價恐怕是「不可承受之重」,屆時損失的不只是「護國神山」,而是包括電子、資通訊、AI伺服器等的「護國群山」,台灣引以為傲的「矽盾」可能因此被削弱,甚至被掏空。
張善政說,鮮少有國家將大規模赴美投資當主要談判條件,畢竟核心產業是國家最根本競爭力,攸關國家經濟命脈與安全,絕非可輕易交換的籌碼。他擔憂食安標準也很可能再被當成談判籌碼,提醒賴政府小心謹慎,並盼停止內耗。
中時社論/來一場台灣前途的全民大討論
川普關稅髮夾彎,企圖拉攏全球共同抗中,歐盟雖公布一系列反制川普「對等關稅」措施,川普卻輕輕放過,只針對中國課徵125%高額關稅,美股、台股、日股受此激勵,紛紛翻轉向上,人心似乎暫時安定下來。
集體智慧 應對全球變局
不過對全世界而言,川普掀起的關稅戰只是重新盤整,並未停歇,眼前除籌謀談判策略外,更需重新審視本國長期依存的經貿模式,以及與美國的總體關係,是否到了需全面重新盤點的時刻。對台灣來說,更是如此。
短短1個月內,台灣先遭遇台積電赴美風波,又承受因「賴17條」而觸發的新一輪大陸軍演;接著是美國祭出的32%「對等關稅」,其後可能有瞄準半導體行業的關稅接踵而來。
美國和大陸在邁向談判桌前,勢將先有一輪重量級的扭鬥,台灣夾在大陸和美國中間,與兩方都有緊密的貿易往來,將面對一張全球最難作答的考卷。
美中領導人都不想打仗,但川普和習近平相互抬高談判價碼,對抗激化的趨勢下,台灣數十年來依賴戰略模糊維持現狀將愈來愈困難。面對十字路口,全民團結、穩定產業信心,審慎應對衝擊是唯一選擇。龍應台日前投書國際媒體,她所勾勒台海形勢下的民情速寫,引發不少正反交鋒。不過,關於台灣亟待一場全國性前途大討論的見解,倒沒有人反對。
台灣在社會解嚴、民主化起步前後的十字路口,從蔣經國到李登輝都曾多次召開國是會議、擘畫改革方向。在首次政黨輪替後的經濟困局下,陳水扁曾召開經發會凝聚朝野共識。
而今,中國大陸進一步處理「台灣問題」的意志、能力與企圖心,皆為75年來的高點。美國在川普二次上台後,不願繼續承擔過去數十年來領導世界、充當全球安全和貿易秩序提供者的角色和責任,而企圖以自己的需求與利益要求其他國家接受。
美中之間的多方位戰略競爭,不只牽動雙邊關係,抗衡的引力拉鋸還波及亞太乃至全球。台灣的走向恰好能牽引、決定中美兩強的激烈競爭是否最終演變為軍事衝突。
正因為台灣的決定、策略和發展方向,對我們自身、對亞太、對中美長期博弈的大局如此重要,台灣社會更應有充分的自覺以及自重,對我們將走的道路進行更充分的內部溝通,促成不同觀點間的辯證與討論,獲得有利全球,乃至全人類的終極智慧。
這樣的大討論、大對話,在資訊傳播民主化的今天,甚至不需要由政府發起,可以從學界、產業,蘊藏於民間各領域的好手先發聲,再帶動政界的回應和行動。
不分陣營 全民一起努力
全民大討論需要前提:就事論事,不人身攻擊,尊重多元和自由表達原則,否則很容易落入統獨藍綠對立而各說各話。事實上,任何發聲者,因自己的學思歷程、價值判斷,衍生出不同的政治情懷,本屬自然。但如今台灣急需的是,如何將不同觀點、不同立場的寶貴經驗、實務歷練及學術見解綜合起來,成為全民能夠共享的資訊,成為台灣的集體智慧,進而為台灣、為全中國找到出路。
以兩岸問題為例,藍營通常比綠營更能獲得機會,親身接觸、觀察大陸,掌握第一手資訊,這當然非常寶貴。但近幾年,若想要了解美國、日本的保守派或深層體制對中國問題的看法,綠營亦能獵得灼見。重要的是,如何讓不同立場人士所獲取的真知,有一個平心靜氣的平台和社會氛圍,足以開誠布公交換觀點,補缺拾遺,使全球政經局勢的大全貌可以更立體、多維度地呈現在國民的眼前。而非陷入各自的執念,拘泥於訊息的本身,形成一個個互不通聲息,無法交互檢驗辯證的訊息同溫層。
台灣人口規模不大,但身段靈活柔軟,有強烈的同理心,樂於與世界打交道,先天稟賦加上理性思辨,為一場台灣前途的大討論營造條件,是全社會不分陣營、不分行業、不分黨派,可以一起努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