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孤獨死 衛福部將與內政部合作 啟動首次「獨老普查」

隨著台灣快速邁向「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比超過20%),獨居長者(獨老族)的照護與「孤獨死」的議題日益受到社會關注。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全台約有70萬名獨老族,不僅包含單獨居住者,也納入與配偶同住但家庭支持相對薄弱的「兩兩獨老」。為應對此嚴峻挑戰,政府宣布將啟動首次全國性的獨居長者普查計畫。

首次獨老普查啟動:兩年內完成風險分級

衛福部長石崇良於「台灣社區整合照顧研討會」上證實,衛福部將與內政部合作,運用社會韌性特別預算編列的62億元,規劃在未來兩年內(預計2026年啟動)完成首次「獨居長者概況調查」。

普查核心要點:

1.範圍: 全國性、全面性普查,採取不排富形式。

2.目標: 至少確保每位獨老長者接受1次訪視

3.風險分級: 根據家庭支持、健康狀況、自我生活能力等指標,將長者分為高、中、低風險等級。

4.後續服務: 依據風險分級與需求,協助導入社會資源,包括送餐服務、關懷訪視、以及緊急救援裝置的設置等,目標是降低孤獨死發生率。

專家與民間團體呼籲:普查後續執行與人文關懷並重

政府的普查計畫獲得社會各界支持,但也同時引發了對後續執行與理念層次的討論:

1. 制度化與資源持續性

台灣活力老化推展協會理事長吳玉琴提醒,普查不應是一次性行動,「如果要普查就應該有定期的一個做法」。她指出,高風險個案可能因跌倒或中風等突發疾病,瞬間轉為需要依賴長期照顧的個案,因此除了醫療介入,更需要支持系統與長照服務的及時介入

2. 尊嚴老化:從「依賴」到「連結」的價值轉變

針對孤獨死背後所反映的社會價值觀,許多東亞文化下的長者深信「能自理生活就是擁有尊嚴」,不願「麻煩別人」。然而,一個文明的成熟,不在於它多繁榮,而在於它如何對待最脆弱的人。尊嚴並非身體功能的附屬品,而是存在於互動與關懷的持續之中。社會應當理解「依賴」並非「失敗」,將衰老重新定義為一段需要被陪伴的生命旅程。當社區能提供「情感支持的據點」,讓互助成為日常習慣,孤獨將不再是不可避免的命運。

3. 人力與科技的整合應用

普查後端執行挑戰在於「有錢沒人」,地方政府社工流動率高、志工人力不足,必須有民間與社區力量的參與才能支撐長期照護網路。同時,應運用科技如智慧偵測、整合醫療與社福資料庫,由「關愛大隊」定期探訪,運用科技即時偵測異常,將數位科技與人文關懷結合,延伸照護觸角。

強化後端接應:長照3.0與醫照合一

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獨老風險分級的資料,將成為明年全面上路的長照3.0社區整合照護資源介入的依據。長照3.0的精神是「資源整合、醫照合一」,以人、家庭、社區為核心,讓居家醫療與長照能緊密結合,為長者提供在宅急症照護、居家醫療等更完善的後端資源。

此次「獨老普查」不僅是單純的數據收集,更是一張「重新構築社會的關係地圖」。政府希望透過此普查與長照3.0的銜接,為超高齡社會下的獨居長者建立更全面且持續的照護支持網絡。


延伸閱讀:

獨老現象與尊嚴老化的意義

在這個高齡化與少子化同時推進的時代,獨居長者的議題正逐漸成為社會問題。根據衛福部資料,全台約有七十萬名獨老族,這不僅是統計數字,更是七十萬個生活在城市角落的孤單故事。有人因喪偶而獨居,有人選擇不婚,有人因貧困或健康問題與社會漸行漸遠。孤獨,不再是個人的情緒,而是一種社會現象的警訊。

如何對待最脆弱的人

一個文明的成熟,不在於它多繁榮,而在於它如何對待最脆弱的人。當我們談「孤獨死」時,其實是在檢視一個社會對連結與尊嚴的理解。從日本、韓國的經驗到台灣當前的現實,獨老問題不只是醫療或照護的挑戰,更觸及文化、價值與制度的核心。

許多長者曾以為,能自理生活就是擁有尊嚴,一旦失能就意味著「失去自己」。這種觀念深植於東亞文化對「不麻煩別人」的自我要求中。但事實上,尊嚴從來不是身體功能的附屬品。正如人類學家的觀察,即使失智症患者無法表達語言,仍能透過習慣的姿態、目光與微笑展現人格。

尊嚴存在於互動之中,存在於關懷的持續。倘若社會能理解「依賴」並非「失敗」,那麼衰老也能被重新定義為一段需要被陪伴的生命旅程,而非孤立終點。

先仿效,再執行

現今台灣政府已展開「獨老普查」計畫,試圖兩年內完成全面訪視,透過風險分級導入長照3.0、社區醫療與關懷網。這項政策的意義不只在資料建立,更在於重新構築「社會的關係地圖」。但普查只是起點,真正的挑戰在後端執行。地方政府普遍反映「有錢沒人」,社工流動率高、志工人力不足,導致關懷行動難以持續。這說明單靠政府體系難以支撐長期照護網路,必須有民間與社區力量的參與。

例如在新北坪林的山區,社工們冒雨探訪高齡獨居者,建立信任、邀請他們走出家門、參加共餐與課程。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照護服務,而是一場關於「重新連結」的社會實驗。孤獨死之所以可怕,不在於死亡本身,而在於死前漫長的無人對話。當社區能提供「情感支持的據點」,老化便不再是被遺忘的過程。

用科技偵測異常

科技的介入也正在改變這場戰局,從智慧照顧、跌倒偵測手環到各種APP,這些科技為高齡者提供了一種「被看見的安全」。政府更應進一步整合醫療與社福資料庫,由「關愛大隊」定期探訪,運用科技即時偵測異常,防止長者在無人知曉中凋零。這些經驗提醒我們,數位科技若能與人文關懷結合,不僅能延伸照護觸角,也能讓孤獨者重新連上世界的脈動。

但真正的解方不止於技術與制度,老化是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對生命終點的態度。若社會仍以「自理」作為價值衡量標準,便會不自覺地將失能者、失智者、獨居者推向邊緣。反之若能將照護視為共享責任,讓互助成為日常習慣,孤獨將不再是命運,而是一種可被轉化的狀態。正如心理學家所言:「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與接納」,而這句話在老年階段尤為真切。

為老年生活留出空間

台灣正處於「超高齡社會」的門檻上,未來十年將決定我們如何看待衰老。這不是長照政策的問題,而是社會價值的抉擇。當社區、科技與制度都能為老年生活留出空間,當我們願意用耐心與時間去傾聽一個孤獨者的故事,尊嚴就會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子裡被重新定義。

在這場與孤獨的對話中,我們其實是在回答另一個更深的問題,什麼是「有尊嚴的活著」?它不在於能否自理,而在於能否被愛、被記得、被理解、被關懷。當社會能給予這樣的溫度,老年就不再是孤單的終點,而是生命智慧的延續。

相關新聞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外媒報導台灣將巨額投資美國,消息引起朝野關注,立委擔憂是否恐動用外匯存底?中央銀行副總裁嚴宗大昨(13)日揭示兩大原則,...
壽險業者十年砸2兆元做匯率避險,卻未能真正化解風險。壽險公會正研擬提出匯率會計調整方案,並傾向AC債券攤銷法,引發學界正反意見。...
彰化縣文雅畜牧場雞蛋驗出殺蟲劑「芬普尼」殘留,食藥署要求下架相關批次 15 萬顆雞蛋。食藥署並要求事發前一個月內雞蛋一併下架。該牧場月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