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觀察:EV之後,日本在新賽道上又輸中國了?

桃井裕理:中國有一個詞叫「中國速度」,指的是産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迅猛速度。筆者在年初訪問的廣東省深圳市也看到了這樣的景象。

攜帶著小紙箱的無人機在高樓大廈之間來來往往。在公園內的配送點,一家人興高采烈地從無人機上一件接一件取下知名連鎖店的食物和飲料。

2023年底,意為使用無人機在低空開展經濟活動的「低空經濟」概念被指定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轉眼之間,服務的具體化取得了進展。

日本多次因這樣的「中國速度」而嘗到苦澀滋味。如今已成為中國「新三樣」的光伏面板、鋰電池和純電動汽車(EV),原本都是日本領先的技術,但不知不覺間,卻被後來者中國輕而易舉地奪走了全球市場。

而現在,日本在不能退讓的重要領域再次受到中國的挑戰。這就是日本在世界上率先提出的氫能社會。

中國以2022年的國家戰略等為背景,投資爆炸式擴大,在氫能的「製造」、「運輸」、「儲存」、「使用」這一整個供應鏈一舉進入實用階段。

能源資訊公司睿咨得能源(Rystad Energy)的估算顯示,從利用可再生能源製造的綠氫2024年産能來看,中國為22萬噸,佔全球的過半數。水電解製氫設備也開始以低價為賣點進行出口,早已有聲音稱其為「第四樣」。

在利用方面,中國正在推進引入適合利用氫能的長途卡車和大型客車。預計未來在化學品和鋼鐵生産方面也將産生巨大需求。與仍在原地踏步的日本形成鮮明對比,中國的氫能産業似乎已經率先進入了大規模生産與需求擴大的增長迴圈。

在這種潮流下的未來,世界真的進入氫能社會的話,將發生什麼?

在取代石油的重要能源領域,中國將掌握壓倒性的主導權。而氫能正是脫碳時代能源安全保障的核心。這對於日本而言,很可能會成為比現在更具風險的噩夢時代。

日本需要認清現實,儘快重新制定戰略。這一過程也是重新審視日本産業政策「失敗模式」的工作。

日本的産業政策具有很強的國家管理企業的「調整型」性質。「日本聯盟」是其代表性形態。這種模式便於集中資源,但競爭較少,以現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對未知可能性的追求存在一定限制。

日本的氫能戰略也處在這一思維的延長線上。

日本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已經商品化的燃料電池乘用車以及家庭使用的推廣上。另一方面,在與未來能源安全保障相關的氫能採購方面,從一開始就以進口為主,而非自給生産。這種做法更多是為了應對「生産綠氫所需的可再生能源尚未普及」這一現實問題,而非優先追求遠大的願景。

雖然也有發展海上風力發電等適合日本國土的技術的選項,但從企業來看,如果國家目標不明確,就會因開發風險而猶豫不決。而如今,這項技術已在歐洲和中國蓬勃發展。

中國的産業政策則採取完全相反的道路。雖然有時會提出看似不合理的「願景型」目標,而實際的産業形成則是「自由放任型」,是一種混合模式。在國家背書的新蛋糕面前,企業蜂擁進入並展開「大逃殺」。儘管過程中存在大量浪費和問題,但速度快且更容易催生創新。

美國也逐漸向國家資本主義傾斜。在人工智慧(AI)、量子技術、半導體等領域,這些都是考驗國家産業政策能力的較量。對於日本而言,首要任務是改變已經達到極限的傳統政策,展現「日本速度」。日本已沒有重覆失敗的餘地。

相關新聞

全球銀行業氣候聯盟「淨零銀行聯盟」正就修改成員規則徵詢意見,因部分大型銀行退出及實體經濟行動不足。阿布達比第一銀行的巴席爾表示,...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周三利率決策和聯準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記者會的五大重點摘錄
中國大陸十七日在台海軍演,矛頭指向美國「以台制華」,美國國務院十八日回應,指中國大陸對台灣做出明目張膽、不負責任地威脅,豈能自稱是「...
NVIDIA GTC大會於美國聖荷西登場,執行長黃仁勳也在大會上宣布了NVIDIA對於AI晶片的最新進展,並同時公布了在推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