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紀忠講座》莊炳湟院士解析人工智慧熱潮

中央大學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合辦的「余紀忠講座」,今年特別邀請莊炳湟院士擔任主講人,演講題目為〈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ehind and Beyond the Fad 人工智慧熱潮的台前幕後〉,本次講座包括三個子題,人工智慧的記算模式基礎、何為生成式人工智慧、如何思考人工智慧與人類智慧的異同短長。期望藉由此次講座,幫助大眾深入理解人工智慧科技的正確內涵。

本次講座特別邀請莊炳湟院士擔任主講人,莊院士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研究專長為人工智慧與決策理論、智能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及資訊科學、隱式馬可夫模式、人機互動、自動視訊系統、語音信號辨識及通訊科學等,其所著語音識別基礎一書,是公認經典之作,對學界和業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周景揚校長表示,生成式AI(如ChatGPT)和強化學習的迅速發展,為未來科技創新提供無限潛力。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AI造成的偏見和錯誤判斷,也引發社會的關注與憂慮。莊院士作為傑出的學者,有助於提供我們對人工智慧的正確認識,並提出應對相關挑戰的策略,推動科技朝向正向發展。

莊院士首先以「智能」一詞破題。他表示,人工智能主要為模擬記憶聯想與比對辨別兩項功能,並非包含所有智能。AI技術還無法達到更深層次的思維層面,所以不使用「智慧」一詞。生成式AI目前只能根據字詞出現的頻率來推測語境,但對於與人類經驗相關的更複雜情境,比如「意境」和「心境」,則難以理解。且當前的生成式AI除了提供一些零散、缺乏深度且可能不符合事實的信息外,還缺乏一致的邏輯和自我檢驗能力。但是我們可以善加利用人工智能作為工具,幫助人類取得更大的成就。

過去十年,隨著計算能力和數據量的顯著提升,人工智慧技術進展快速,並對各領域及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生成式AI的興起,更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熱潮,同時也引發許多人對科技失控及潛在風險的擔憂。與談人葉永烜院士提出了AI如何協助學校發展的相關問題,莊院士認為,AI可以作為學習批判思考的工具,學生須從可能錯誤的資訊中,培養資訊識讀的判斷力。透過莊院士的深度剖析與獨到見解,觀眾對人工智慧能有更全面的理解,也能為台灣文化、社會及永續發展帶來積極的啟發。

相關新聞

業者喊冤,已委請美律師向CBP申訴、爭取撤銷  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24日宣布,對全球自行車龍頭巨大集團發出暫扣令,即日生效。...
 強烈颱風樺加沙雖未直撲花蓮,但外圍氣流帶來豪大雨,造成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午後溢堤,黑褐色洪水宛若海嘯般,...
 主計總處22日公布失業統計指出,8月失業率升至3.45%,創近12個月最高,而「工時不足就業者」12.1萬人也寫今年來新高,...
「重慶台灣周-兩岸訊息通訊合作發展研討會」於本(9)月 16 日舉行,中、台雙方皆表示,兩岸就「汽車產業」網聯化、電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