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已死?張忠謀新定義卻反問「這還能算全球化嗎?」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去年宣告全球化的「死訊」後,相關話題便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張忠謀本月4 日赴工商協進會以「重新定義『全球化』」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他表示全球化如今已被重新定義為,在不傷害本國國家安全、科技經濟領先條件下,允許本國企業在國外牟利,也允許國外產品及服務進入本國,只是,「這樣還能算是全球化嗎?」

全球化追求商業利益 拉大差距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4日受邀出席工商協進會會員大會,以「重新定義全球化」進行專題演講。張忠謀首先引用美國聯準會 (Fed) 前主席 Alan Greenspan 回憶錄中所定義的全球化,當他 2006 年卸任時,全球化的定義還很簡單,「不顧國界,追求商業利潤,以及承擔商業風險」。

回顧全球化歷史,張忠謀也引述佛里曼看法,全球化1.0是1492年到1800年、2.0則是1800-2000年,這兩階段都是歐美國家主動,而全球化3.0則是從2000年開始迄今,由非西方國家、非白種人主動。

張忠謀並認為,直到 2010 年代,能做到的還只是「有史以來最高度的全球化」,全球化理論上的定義其實做不到,也從未完全做到。截至 2020 年,全球化寫下的好成績包括數十億人民脫離貧窮,且幾乎所有國家生活水準都有大幅進步,包括美國、歐洲、日本等;不好的成績則是收入及財富集中加劇,且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不平等感覺加劇,開始出現修昔底德陷阱。

張忠謀分享,過去他在德州儀器 (TI) 時,當時 IBM、GE 等大公司執行長包括薪資與福利等收入,大約是基層的 40 倍,但隨著科技進步、全球腳步加快,公司規模也壯大,現在大公司專業經理人,薪資與福利等收入是基層的 400 倍,收入差距更懸殊。

張忠謀也舉例過去幾年全球化減低的案例,包括中國大幅補助本國科技產業,中國表示 2025 年要晶片自給自足,美國增加中國貨品進口關稅,及美國禁止若干高科技機械、晶片、設計工具出口中國,美國也補貼半導體公司在美設廠,中、美對智慧財產持不同看法等。

不威脅國家安全前提下獲利 「這還算全球化嗎?」

另外,台積電去年12月舉辦亞利桑那州新廠設備到場典禮,美國總統拜登一席「Union is coming back(工會回來了)」,讓張忠謀覺得很刺耳。「但是我們請他來嘛,當然請他講。」不過,事實上,張忠謀過去也曾提到相關理念,主要因其在德州儀器(TI)20多年,花很大力氣讓德儀沒有工會。並不是工會不好,而是認為好的企業,應該勞資一體,員工與公司一心,就不需要工會。

張忠謀說,全球化基礎是,各持經濟比較優勢的分工合作。現在國家安全、科技領先(與國家安全有關)、以及經濟領先重要性,已在全球化之上。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已定調為經徵與合作,但目前「競爭」成分高於「合作」。

最後,張忠謀拋出「全球化」新定義,在不傷害本國國家安全,不傷害本國(現在與未來)科技經濟領先條件下,允許本國企業在國外牟利,也允許外國產品及服務進入本國。並反問台下企業大老,「這是全球化嗎?」

 

相關新聞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
 台灣是否要成立「主權財富基金」爭論多年,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表態,很想成立主權基金,將請中央銀行、國發會、財政部、...
近期市場開始討論美國「關稅戰」演變為「貨幣戰」的可能性,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直言,現在政府心理已有準備,「...
 環境部長彭啟明24日首度提出美國《關稅》政策對淨零推動有三大衝擊影響,企業受關稅影響對減碳投資觀望。他說,卓揆已指示要對企業「堅定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