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來襲紙本不死 日經靈魂人物荒川大祐月底來台分享經驗

本月底即將舉辦的「世界新聞媒體年會,將邀請曾」主導「日本經濟新聞」(NIKKEI)收購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FT)的靈魂人物、日經常務董事荒川大祐一同參與,這位媒體前輩率先接受聯合報獨家專訪,直言生成式AI在全球掀起浪潮,不只內容產製速度讓新聞業備受挑戰,但數AI究竟是新聞業的殺手還是救星? 「誰都無法預測十年後會發生什麼事。」

收購金融時報 學習經驗找出用戶需求

金融時報(FT)網站二○○二年即實施部分內容付費制,是全球媒體推行數位訂閱的先驅,目前讀者數逾二千二百萬,付費訂戶達一百廿萬;報紙產品也依舊強勢,全球紙本讀者逾五百七十三萬。日經數位產品付費用戶近期突破百萬,報紙發行量逾兩百萬,在日本媒體中排名第一,讀者遍布一百卅國。

當年日經以一千六百億日圓收購FT時,外界並不看好,認為日經只是砸錢買夢想。荒川表示,大型收購案總會遭受批評,但七年過去,「我可以說,收購非常有價值。」FT推行訂閱制的成功經驗,幫助日經成功地走出亞洲、實現全球化與數位化,能跟歐美媒體一起在世界舞台上競爭。

以FT周末版(FT Weekend)為例,多數人認為紙本將死,但周末版訂戶卻逆勢增加。荒川表示,FT和日經的讀者都是商界、政界、律師等白領人士,這些讀者平日因工作需要,使用行動載具看新聞,但周末只想放鬆,去咖啡廳悠閒看報,閱讀人物專訪、文化或娛樂等軟性卻深入的內容,FT看到用戶的深層需要,「這是印刷品的理想未來。」

他始終相信印刷品能體現一間媒體珍貴的編輯知識與文化,就算無法大量營利、規模無法再擴張,但紙本和數位其實是一樣的,只要找到用戶核心需求,依舊能持續吸引讀者。

AI使用需劃清界線 「人類驅動仍有其價值」

另外,針對生成式AI在全球掀起浪潮,除內容產製速度讓新聞業備受挑戰,也有英國「衛報」記者曾被ChatGPT冒名生成假訊息的消息,各媒體都在思考如何搶占先機又不受AI危害。荒川說,讀者對媒體的期待,是提供值得信賴的內容,為回應讀者期望,新聞媒體使用AI時須畫定明確界線。

他強調,若AI能節省新聞產製時間或資源,或為讀者提供更好服務,「我們非常樂意使用」。例如日經網站有AI翻譯服務,將文章翻成中、英文,但日經中文網上的重點新聞仍仰賴編輯人工挑選與翻譯,以貼近華文市場需要,「人類驅動仍有其價值」,高品質的內容、深入分析,是媒體在複雜環境中生存的最佳方式。

 

相關新聞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
 台灣是否要成立「主權財富基金」爭論多年,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表態,很想成立主權基金,將請中央銀行、國發會、財政部、...
近期市場開始討論美國「關稅戰」演變為「貨幣戰」的可能性,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直言,現在政府心理已有準備,「...
 環境部長彭啟明24日首度提出美國《關稅》政策對淨零推動有三大衝擊影響,企業受關稅影響對減碳投資觀望。他說,卓揆已指示要對企業「堅定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