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身分證終止 賠十億資安問題未解

根據報導指出,政府在 2018 年宣布的數位身分證計畫,因資安問題而遭暫緩。然內政部已公開招標,相關廠商日前向政府求償5.26 億元,再加上已經採購的機器、場地費及維持運轉的空調費用5.24 億元,若無法協調成功,恐怕將賠償至少 10 億元的費用。

數位身分正喊卡 設備空轉恐賠十億

二○一八年十二月廿七日,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在行政院會上宣布二○二○年啟動換發數位身分證,內政部原預計十年編列四十八點九億元推動,因外界對數位身分證的資安疑慮未除,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在前年一月宣布政策暫緩執行。

雖然換發數位身分證的政策暫緩推動,但當初以標案發包向廠商購買相關印製設備加上場地費及空調費已花費三點九億元,在政策未恢復執行前,另須維持人事運作與機器維護所需經費,前年及去年內政部分別編列○點六七億元預算,總計花費五點二四億元。

中央銀行轄下的中央印製廠正在與廠商協調違約賠償,全案已移送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前四次協調均破局,第五次協調會預計本周五召開。中央印製廠內部表示,當初採購印製數位身分證的機器及場地空調維護就花費三點九億元,已造成很大負擔,又占用很大的空間;當初這計畫是內政部委託央行辦理,中央印製廠以標案發包,如果政策作罷,中央印製廠已負擔三點五億元費用,將向內政部求償。

個資問題未能解決 民團提「預防性不作為」

數位身分證政策雖已中止,但爭議未歇,民團提起「預防性不作為」行政訴訟,要求禁止內政部強推數位身分證並公告舊身分證無效,且保留國人選擇不換發晶片身分證權利。台權會、開放文化基金會、司改會聲明表示,台灣現存的終身一人一號身分證字號,因缺乏蒐用限制,民眾日常生活購物輕易遭浮濫蒐集;中央政府資料以身分證字號歸戶串接,曾多次大規模外洩,在此背景下,數位身分證設計人臉相片檔案也將輕易被蒐用。

在強制換發前提下,個人只能持有數位身分證,風險自負,個資以數位形式儲存、傳送,僅強化效率便利,未考量個人使用情境差異及法規不足的行政風險,效率主導的便利觀點將升高國人資料遭濫用的威脅。

聲明指出,身分證政策應考量現存問題改進,不適合套用個別國家的設計。阿富汗被塔利班政府掌控後,國家電子身分系統與國際組織在當地的數位身分系統暴露的巨大威脅,讓威權政府能更有效率地鎖定不歡迎的族群,實施更縝密的監控。

 

(圖片來源:canva)

相關新聞

 環境部長彭啟明24日首度提出美國《關稅》政策對淨零推動有三大衝擊影響,企業受關稅影響對減碳投資觀望。他說,卓揆已指示要對企業「堅定又溫暖...
行政院會拍板「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主軸為支持產業、安定就業、照顧民生、強化韌性。行政院長卓榮泰說,...
因應美國對等關稅衝擊,行政院長卓榮泰核定880億元產業支持方案,不僅調整工業部門貿易融資利息減碼措施,擴大受惠企業家數、...
面對國家動盪變局,國民黨、民眾黨22日舉行在野領袖峰會,兩黨黨主席合體商談國事。國民黨主席 朱立倫 也帶來國民黨15個縣市首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