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生物多樣峰會(COP15)最終達成一項歷史性全球協議拯救大自然

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締約方大會第十五屆會議(COP15)主席國中國周一(12月19號)宣布,最終達成了一項關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全球協議,試圖阻止對人類至關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及其資源的破壞。聯合國秘書長嚴厲批評人類已經成為“大規模滅絕性武器”,稱是時候與自然“締結和約”了。

經過四年的艱難談判,十天一夜的外交馬拉松,190多個國家在締約方大會在第十五屆會議主席中國的主持下達成了協議。這項被稱為 "昆明-蒙特利爾協議 "的 "與自然和平相處公約",旨在保護土地、海洋和物種免受污染、退化和氣候危機的影響。

與會國家商定了一個路線圖,到2030年讓地球30%的面積得到保護,這個目標是20多項措施中最有名的,被認為是相當於生物多樣性領域與巴黎氣候峰會目把全球變暖限制在1.5℃的目標。迄今為止,全球得到保護的土地和海洋面積分別為17%和8%。在財政領域,將對發展中國家的生物多樣性的年度援助增加到300億美元。

據法新社,在半夜舉行的全體會議上,第十五屆締約方會議的中國主席黃潤秋說: "協議已經通過,"然後在一臉疲憊的代表們的熱烈掌聲中敲下了木槌。

加拿大環境部長史蒂文-吉爾伯特(Steven Guilbeault)說:"我們一起向前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在中國因其新冠清零政策而退出在昆明舉行的峰會後,加拿大接手承辦了這次峰會。

據法新社,擔任聯合國生物多樣性締約方大會第十五屆會議主席國的中國周日就認為,就當天上午提交的妥協文本達成了共識,其中包括在需要保護的地區和向南方國家發放新的財政資源方面的進展。當天結束時召開了一次全體會議,旨在通過這個 "與自然和平相處協定"。

為制止對人類至關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及其資源的破壞,這一協定的制定儘管迫在眉睫,但一直被推遲。2010年在日本簽署的前一個十年計畫幾乎沒有實現其目標,部分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執行機制。

最新的協議文本也為土著民提供保障,他們是地球上現有80%的生物多樣性的保管者。

而為了解決南北之間仍在燃燒的棘手財政問題,中國還提議,到2025年,每年對生物多樣性的國際援助達到 "至少200億美元",到2030年“至少300億美元"。除了補貼之外,南方國家還在大力推動建立一個專門用於生物多樣性的全球基金,類似於11月埃及聯合國氣候大會上獲得的基金,目的是幫助他們應對氣候破壞。報道稱, 在這一點上,中國已經獲得了一個妥協,即從2023年起在全球環境基金(GEF)內建立一個專門的生物多樣性分支。而最不發達國家認為該基金目前的運作存在很大缺陷。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在內的一些南方國家繼續要求富國提供更多的財政資源,才最後批准這項協議。

法新社列舉的該協議的主要內容還包括:

恢復30%的退化土地 

據糧農組織稱,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因人類活動而 "中度或嚴重退化"。

為了彌補,文本規定 "到2030年,至少30%退化的陸地、內海、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應得到有效恢復"。

減少殺蟲劑 

這是歐盟與巴西、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之間展開的一場漫長戰鬥的主題。最後,該協議要求 "在2030年前將所有來源的污染的風險和負面影響減少到對生物多樣性無害的水平"。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簽署國必須——除其他事項外——將來自農藥和高度危險化學品的總體風險至少減少一半,包括通過蟲害控制,同時考慮到糧食安全和生計手段。

各國還應該 "防止、減少並努力消除塑料污染"。

實施框架

2010年在日本愛知縣達成的上一個協議所設定的目標,幾乎沒有一個在2020年結束時得到實現。

從這次失敗中吸取教訓,各國都採用了具有明確指標的共同規畫和監測機制。如果各國沒有走上正確軌道,還可能對國家戰略進行修訂。

法新社評論稱,該文本的約束力不如巴黎氣候協議。

聯合國秘書長:人類成為“大規模滅絕性武器”

據法新社,實際上科學家們都清楚地知道,時間已經不多了。世界上75%的生態系統已經被人類活動所改變,100多萬個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世界的繁榮岌岌可危,因為世界上一半以上的GDP都依賴於自然極其服務。

聯合國首席執行官,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周日呼籲達成一項 "與自然和平協定",他說人類已經成為一種 "大規模滅絕的武器"。

相關新聞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本次會議主要內容涉及三大面向: 一是決定今年7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
主要受內外需持續向好拉動,大陸4月財新服務業PMI微降至52.5,符合預期,但服務業就業指數連續三個月位於收縮區間,...
  針對美元升值所導致的本國貨幣貶值,亞洲各國加強了防禦姿態。除了被猜測進行外匯幹預的日本外,印度尼西亞也已經實施幹預。...
大陸商務部上周在北京舉辦全國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培訓班,幫助各地商務主管部門加強學習領會,深入交流互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