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2050邁向生態烏托邦?

自二○二一年第廿六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後,全球一三六個國家及地區已宣示對二○五○淨零碳排之承諾,並期COP27提出對二○五○長期低碳發展之策略。行政院業於四月廿日(世界地球日)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未來將有各種配套措施與因應路徑相繼公告實施。而各縣市府也陸續成立「氣候變遷因應委員會」,台北市已領銜起動。

 

預估迄二○三○全球經濟成長仍達四十%,而為達二○三○目標,台灣能源至少需再減碳四十%,這才是近程之挑戰。換言之,如何達標並非只倚賴現有技術及碳權交易,無論公私部門均須徹底改變傳統治理思維與作為,尤應以科學為基礎之標竿為後盾。

 

淨零排放並非「不排放」,而係在持續發展各項人類福祉進程中,致力於讓人為排放極小化,再以負碳技術、碳匯等方法來抵消之,俾達淨零目標。也因此在能源面必須降低煤、石油、天然氣之排放,而積極面尤需發展負碳技術,包括碳捕捉、封存、再利用,以及自然碳匯對森林、海洋、濕地之保全、復育與再生。這些均需藉助以科學為基礎之創新知識科技,以及企業轉型之決心。

 

在歐盟的「綠色政綱」中亦揭示了另一向度非技術面之思維革新,包括棲地保護、水土資源與糧食生產力之保全,以及涵蓋住商、運輸與製造之多面向,強調回歸人類生活型態心態認知之調適。

 

近程全球的都市化速度仍不會停滯,在成長的壓力下與減碳之趨勢下如何平衡正考驗著人類。圖:郭瓊瑩/攝。

近程全球的都市化速度仍不會停滯,在成長的壓力下與減碳之趨勢下如何平衡正考驗著人類。圖:郭瓊瑩/攝。

歐內斯特.卡倫巴赫於一九七四年所著《生態烏托邦》將屆五十周年,這是一部科幻小說,也是一本西方的《桃花源記》。書中批判了美國生活消費與物質主義對地球之危機,其反主流思維闡述的是對未來純淨生活之理想。

 

該書描繪了人類生活回歸純樸低調、互助合作,追尋分離與寂靜主義,甚而重返小而美有文化根基之叢林部落生活單元。倡議去極權化去中心化,從而依循各地理氣候與文化特質,經營一種反主流之微型人類生態棲地。而各部落棲地間主張用虛擬通訊以降低耗能,這不就是預言五十年後今日之網路視訊場景?

 

此烏托邦不強調「大」治理,反對制式化社團與軍國主義,當一切極小化後,人類反而得以享受低科技的自然生活,如野營、步行、嚐百草…儘管此與智慧化、電動化、效能化、科技化之政策落在光譜之兩極。

 

日前在玉里部落遇見一位移居的科技新貴到秀姑巒溪畔創業,他用蘆葦研發可循環再生之吸管,並投入部落之創生與共生…這場景讓我預見自二○二二到二○五○間,無論有多少減碳路徑,人類生活價值觀之翻轉,勇於跳脫框框,過對地球負責任之生活,這應不是夢!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